王萱抱著幼子徐真,與柳瓊兒坐在馬車里,將紗簾揭開來,更清晰地看到白澗河鐵橋高聳的橋塔。
淮源乃徐懷及楚山眾人發跡之地,不僅軍中最為核心、中堅的將卒都出身淮源,不
少人的家小都還安置于淮源。
同時淮源也是京襄工造的發源地,目前還有大量的工坊、工場保留在淮源。
因此連接淮源與泌陽以及東接楚山、信陽的桐柏山道,是制司正式成立之后,就重點修繕改造的道路體系。
也早就在淮源城與軍寨之間的白澗河之上架設橋梁,但早期乃是木橋,去年冬季改建鐵橋。
白澗河鐵橋目前也是京襄所建最大規模的單體橋,橋身全長近二十丈,但不是單跨橋。
畢竟二十丈的單跨鐵橋,以京襄此時掌握的建橋水準,也是太夸張了一些。
三組石砌橋墩矗立湍流之中,四跨鐵橋有如飛虹一般凌架于湍流之上,雖然難度還不如廣成馬澗河鐵橋,但氣勢更為恢弘壯闊,甚至可以說是京襄實力最為直接的展現。
整座鐵橋用鐵料近四百萬斤,單這一點就叫人瞠目結舌。
徐心庵既然率將吏到白澗河西岸相迎,徐懷也就沒有前往淮源城,更沒有直接前往申州州衙及行營行轅所在的楚山城而去,而是會合之后,眾人直接前往玉皇嶺。
玉皇嶺作為徐氏族地,徐懷的養父養母都安葬于此。
在制司成立之后,徐懷就下令將當年借安葬徐武富等人的名義、轉移徐武富名下財產所建的家廟,改為英烈陵園。
徐懷不僅將養父母的墓地移入英烈陵園,這些年來壯烈犧牲于戰場之上的淮源男兒,也都安葬于此。
徐懷此行的一個目的
是登英烈陵園祭拜,還有就是視察建于玉皇嶺的一個鐵作工場。
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之后,舊有的陂塘以及水力工房最終并沒有都轉移給地方接手。
即便采用新式水輪機,然而也有一些領域需要更強的驅動力,單純用變速齒輪并不能完全實現除了當世齒輪的鑄造精度有限外,當新式水輪機鑄造到足夠大時,同樣需要更強有力的湍流才能驅動。
玉皇嶺與獅駝嶺之間,早年就建成階梯式堰堤楚山置縣之后,也最早在此成立鐵作工場,借助傳統的水力器械鍛鑄兵甲。
在新式水輪機進入實用之后,玉皇嶺鐵作工坊的兵甲鍛鑄就集中到云陽去了,這邊也曾短時間移交給玉皇嶺鄉司管轄。
雖說軍械監利用新式水力鍛錘,早已經能成功冷鍛遮覆胸腹的大面積精鐵甲片,相比較傳統的瘊子甲,不僅防護力更強,成本也要低廉得多成本低廉的意義也等同于快速、批量制備。
不過,大面積遮覆甲片,在戰場上的利用,并非僅限于鎧甲。
倘若戰械也能利用甲片替代傳統的厚木板作防護,輕便性及防御力都將大幅提升;傳統的鑄鐵盾也過于笨重,軍中所用極為有限,更多是采用木盾蒙覆熱鍛而成的薄鐵皮。
在戰械防護以及鐵皮盾的應用上,即便利用水力鍛錘進行熱鍛熱鍛乃是將鐵錠加熱后鍛打,要比冷鍛更為容易加工成型,
故而節約人力、物力,但成本依舊是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