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機器的相比的優勢再什么地方?
那就是人是活的,會思考,會靈活應變。
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溫度對烹飪都是有影響的。
所以,不同的地方,同一個菜譜應該有細微的不同,這些細微的調整,就是為了達到最佳狀態。
有經驗的廚師,會根據經驗來調整。
可是高典還沒有真正學會,所以只能用這種取巧的辦法,死記硬背出來。
效果雖然比真正學會做出來的差了點,并且也只適合現在這個地點時間,可是也比一般單一的湯底更好一些。
靠著這種取巧的方式,高典準備了這個殺手锏,他本來打算留到決賽用的。
結果,沒想到遇上了長島昭久,為了不被他當成踏腳石,高典只能用了出來。
當然,他心里明白,這種取巧的方式不可取,真正學會才是正途。
他決定停下沉思,他已經做出了決定,先學習最簡單的,也就是兩種食材的復合型湯底。
高典也并不是打算從兩種食材過渡到三種食材,這樣一種一種的加上去。
那樣的速度太慢了,就算他有外掛有天賦也不會快起來。
他打算先學習兩種食材的復合湯底,等了解之后,再直接去學習沈盛生最得意之作。
這種方法,并非高典突發奇想,而是沈盛生在書中提到的。
沈盛生在書中寫到:學習應當從簡單的開始,但是也不必糾結按部就班,有時候應該靈活應變。
高典做的就是靈活應變。
沈盛生在菜譜中還寫到:人的認知是有界限的,生活在南方,更加了解南方的食材;生活在北方,就更了解北方的食材。未曾見識,就談不上了解。不必糾結我要把所有食材兩兩組合的湯底學完,然后再去學習三種的、四種的。那是一輩子也學不完的,所以先學簡單的打個基礎,隨后就可以去學想學的。
高典在廚房里學習著,而魏巧依在外面看著電視。
她第二大愛好,就是追劇。
至于第一大愛好嘛,那肯定是面點了。
之所以愛追劇,其實和面點也有關系。
魏巧依是每個國家的劇都看,只要她感興趣,就會去看。
不同地方拍出來的劇中,會呈現不同的飲食文化,并不是只有那種美食劇才有,只要是正常的吃喝拉撒,飲食文化就是必不可少的。
魏巧依喜歡通過不同的劇,去了解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愛看劇的愛好。
看了四集電視劇,她看了眼廚房,高典還沒有出來,依舊在廚房忙碌著。
隨后,魏巧依收回目光,繼續看著電視。
又過了一會兒,魏巧依伸了個懶腰,美好的身材展露無疑,可惜沒有人看見。
“高典,我先去休息了,你也早點休息!明天的決賽可不止我們兩人。”魏巧依朝著廚房喊了聲。
過了會,廚房里傳來回應:“好,我這就去休息。”
高典明白魏巧依話里的意思,明天的決賽是三個人,得不了第一,也要得個第二。
聽到高典的回答,魏巧依回房睡覺了。
廚房里。
高典有了一些心得,他覺得再有幾天時間的練習,他就可以正式開始學習沈盛生菜譜里的復合型湯底了。
他想要再多練習一會兒,不過現在時間也不早,明天還有決賽,確實應該養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