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立夏的時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油菜籽收割季。
油菜籽是當年生產隊主要的經濟來源,這時候男女老少齊上陣,用鐮刀把地里已經發黃的油菜籽割掉,用稻草把它綁成一把一把的,再扛回去堆在曬壩上,過幾天等它能自動脫粒的時候,拿出來用糧蓋輕輕地拍打,棍子也可以,弄出來的油菜籽兒,烏黑烏黑的,也有些油亮油亮的,曬干后賣到糧站,也可以自己拿去油坊換油。
當年因為豬油稀缺,菜籽油是家家戶戶的主要糧油食品,一般自己自留地里收的油菜籽兒,都拿去換油去了。
生產隊一般是賣錢的多,因為生產隊本身需要經濟開銷。
除了常規的肥料,農藥,買豬,甚至買牛,購買或者請人修理各種農具,還要集資一部分錢到大隊去。
當年大隊有很多項目,都是農村合作的形式。
比如衛生站,作者大隊衛生站包產到戶之前,每次拿藥都只收八分錢的掛號費,藥不用收錢,每年年終算賬,缺的錢生產隊平攤。
還有學校是民辦制,只有校長是上面派下來的正式老師,有正式戶口,吃國家糧,拿正式工資。
其余全是大隊自己安排的民辦老師,工分制,一個月有三塊錢的津貼。
除了老師的津貼,還有辦公用品,維修學生的桌椅,校舍,等等等等,所有的錢最后都是生產隊出。
另外,大隊還成立農機部門,買農機器具,錢也是由生產隊出的。
什么打米機,抽水機,磨面機,在當時來說,都只有大隊部才有,是各生產隊集資買起來的。
所以說來說去,一個生產隊就像一個家庭一樣,花錢的地方很多,收入卻很少。
所謂開源節流,增加收入。
前世是商業精英的路遠,知道賺錢的重要性,也能想到好項目。
因此在農業生產相對平衡穩定的時候,開始計劃著搞點兒什么玩意兒。
當年不允許私人單干,只能以集體的形式搞。
不過集體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要搞什么其實也困難。
經過一番調研,加上馬上麥收了,生產隊有大量的麥子,所以路遠決定干脆開一個面房,生產面條。
之所以選擇生產面條,因為面條的技術含量相對比較低,設備也比較簡單。
另外路遠記得多年前生產隊其實生產過面條,只是后來不知怎么沒干下去,好像質量不行,沒有銷路。
買一個面條機,當年是手搖式的,不費電,也不費油,當然,當年也沒電。
再有一個大的石磨就成了,這玩意兒生產隊有,而且是倆。
這是第一步,等賺到錢了買一個磨面機,這樣除了生產效率更高,生產出來的拉面質量也會更好。
技術方面錢前世路遠在面條廠干過,對面條的生產環節非常的熟悉。
面條的技術簡單,主要技術就在和面的時候,就像今天的手工搟面一樣,和面是關鍵,好在這些路遠都會。
路遠決定選兩個事業心比較強,又有一定文化的年輕人來干,是自己手把手的教,等教會了他們就可以自己干了。
真的應了那句話,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隊委會上路遠提出來的時候,竟然遭到了集體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