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幸福的事情莫過于與親人團聚,望一眼父親臉上的皺紋兒,摸一摸母親頭上的白發。
把幼小的孩子抱在懷里,夜深人靜把媳婦兒擁在懷中,那種心中的幸福和激動。
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正是因為在種種,大家才那么千辛萬苦,義無反顧,不過疲勞的往家里趕。
為了一個大年30的團圓飯,為了一家老小幾天的其樂融融,流浪在外的打工人,他們忘去了路上的擁擠和艱辛,更忘記了一年的疲憊和辛勞。
有很多人千辛萬苦的趕回家,其實就那么幾天時間。
當年很多工廠總共假期就半個月,甚至有12天的。
路上坐火車,汽車就要花兩三天,來去就五六天,甚至更多。
所以待在家里和親人團聚的時間,簡直是屈指可數。
但即便這樣,每到春節前夕,依然有那么多人,前呼后擁的往家里趕。
當年的公路運輸不發達,路很爛,長途班車還沒流行起來。
回家大部分都是坐火車,以坐火車為主,所以火車站那個擁擠呀。
火車站擁擠的什么概念呢?
以南方省城的車站為例,還沒進入車站外面的廣場,就已經是人山人海,人滿為患了。
整個火車站周圍到處是人,俺不是外來的打工仔,扛著蛇皮袋,穿著皺巴巴的衣服,望著遠處的火車站,有一種望眼欲穿的感覺。
有票的還好,可以提前兩三小時進火車站,沒票靠臨時買票的那種,有一種比登天還難的感覺。
都是黑壓壓的人,個個都歸心似箭,但長途火車的運載能力只有那么多。
火車站方面也是頭大,趕緊找來很多加班車,甚至連悶罐車都用上了,除了長途車,全是加班車。
把旅客拉出自己省的范圍,就像包袱一樣扔出去,是當時他們的心態。作者就曾親身經歷過。
從西南地區坐火車到南方,整整做了七天。
坐的全是短途車,每一個地方下車后轉簽車票要等一天,因為賣的就是第二天的車票。
所以不等也不行吶,走一處轉移注轉一處,轉一處等一處,本來不就48小時就能到,結果整整走了七天七夜。
擠上火車的時候是什么概念?個子小的差點兒連命都沒有了,在貴什么陽火車站?
早上等著上車的別安排在車站廣場,一圈兒一圈兒的排成隊,整個廣場滿滿的全是人。
如果排在后面的,還沒進車站,車早走了,所以說車票七天有效,但在這樣的時候,誰都巴不得早點走。
所以一個字,回去難,出來也難,打工賺錢更難。
正因為深深體會到打工的艱辛,賺錢的不易,第一代打工人才那么的節省,別說買好衣服,連吃都舍不得吃呀!
一個早餐三毛錢,最多五毛錢,晚上加班回來餓了,忍著,喝點涼開水,又過了一天。
每個月把節省下來的錢都寄回家,除了一家老小,生活要錢,還要建房,孩子讀書,老人治病,等等等等。
當年既沒有醫保,孩子也沒什么教育?而且每年秋收之后,還要拿出不少糧食去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