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草原上每隔幾十年時間都會來一場大動亂,要不就是自相殘殺,要不就是去入侵中原王朝。
主要原因就是和平年代人口越來越多,超過了大草原能夠承受的上限,稍微出現一點小災難,就會有很多人沒得飯吃。
遇上那種情況,不是去掠奪別的小部落,就得入侵中原王朝,去那邊搶劫食物。
不管是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會迎來戰爭。
一直到人都殺得差不多了,才會停止下來。
然后就會迎來一個幸福的繁衍期,一直到人口增長到大草原承受不住的地步,再來一場戰爭。
大草原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下去的。
只是在這樣的周期循環之中,不知道有多少個部落被消滅掉了。
現在的大草原就處在這樣一個結束和開端的時間節點。
這一場大動亂,已經讓大草原總人口從兩百多萬降到了一百多萬,降到了一個大草原可以承受的地步,又迎來了生機勃發的時期。
但是那些人都知道,這件事情還沒完。
大草原沒有完成統一,戰爭還會繼續下去。
柳青這個時候也沒有急著回大虞,而是在五金城引導著大草原的發展。
回大虞太多掣肘,還不如在這里做好自己的太上皇,將這個地方變成自己可以控制的地方。
以后中原要有什么大的變故,他完全可以揮師南下,強勢入主中原。
當然,真的要有那么一天,對中原的老百姓將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他并不希望有那么一天,只不過自己要做好那樣的準備。
統一大草原,只是他計劃的第一步。
接下來還要將西海狄和黑水狄都給拿下來,徹底的消除大虞邊境的隱患。
在他的建議之下,這一片中小部落聯盟的地盤被命名為北原州,文頌自領北原牧。
大虞沒有什么州牧這樣的官,只有知縣、知州、知府乃至布政使這樣的地方官。
可是北原是狄族人的地盤,柳青也給他們承諾了高度自治,自然不能沿用大虞的地方官制,所以就整出了漢制的州牧這種官來。
州牧就是一州最高長官,負責地方上的一切,包括軍、政、民,地方上的官員任免,可以自己做主,擁有極大的權力。
有點像地方軍閥的感覺。
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體現柳青關于狄人治狄、高度自治的承諾。
弄定政體之后,文頌這個自封的北原牧以臣子的身份給大虞皇帝上了一份表,歷數白氏部落和馬氏部落這兩大奴隸主對狄族人民的壓迫,還有狄族人民對仁慈的、正義的大虞皇帝的仰慕,提到了他們這些狄族人民在大虞駙馬柳青的啟發之下,決定推翻殘暴的奴隸主,投奔光明的大虞。
在柳青的帶領下,他們終于推翻了白氏和馬氏這兩大奴隸主,領導著狄族人民獲得了新生。
雖然現在大草原上還有著閻氏部落和大河部落那兩個邪惡的奴隸主,西海和黑水的狄族老百姓也承受著邪惡奴隸主的壓迫,但是他們相信,黑暗擋不住光明,邪惡壓不住正義,終究會有一天,他們會將大虞的旗幟插到那些地方去。
現在,他們想要歸順大虞,為大虞戍邊,希望大虞皇帝能夠接納他們的一番赤子之心。
署名是北原州牧文頌。
跟著署名的還有原來各中小部落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