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皇室在海邊開建一座鹽場。
他們用的是柳青提供的改良了的海鹽提煉法,一開始就投資了上百萬兩銀子,建了很大一片鹽田。
雖然還沒有產出,只是開始建設,就已經引起了朝廷的震動。
鹽是朝廷很重要的財政來源,被朝廷壟斷著,有著很高的利潤,還牽扯到大批鹽商的利益。
而那些鹽商,多多少少都和當官的有著關系。
涉及到鹽業的,除了最底層的鹽戶之外,其余的人都可以說是躺著掙錢。
——老百姓離不開的東西,又被壟斷著,其利潤可想而知。
這個世界的朝廷,可沒有什么為人民服務的想法,壟斷那些民生行業,也不是為了讓老百姓用上更優質更便宜的東西,而是為了獲取暴利。
雖然從賬面上朝廷賣鹽并沒有賺多少錢,扣掉成本開支,一年的收入大概在二三十萬兩白銀的樣子。
可這個產業一年的利潤遠遠不止這個數。
朝廷壟斷了鹽的生產,制造出來的鹽并不是官方發賣,而是給指定的鹽商來賣。
有的大鹽商一年的利潤都不止這個數。
這里面就有著很大的權力尋租空間。
讓誰當鹽商,給誰多少鹽,在哪一片區域發賣,決定的還是朝廷那些當官的。
有的大鹽商甚至干脆就是朝廷大員的白手套。
一大片人躺在鹽上吃香的喝辣的,現在皇室在這里面摻上一腳,可把他們給急著了。
有了競爭對手,壟斷的口子就算是撕裂開了。
有些膽子大的去販賣私鹽,有的能獲得暴利,有的被抓住了就要坐牢,嚴重的甚至會砍頭。
可是皇室自己出去賣鹽,誰敢砍他們的頭?
這影響到的,就是很大一片人了。
當時戶部尚書黃世榮就找到了慶熙皇帝,一開口就說:
“老臣聽聞皇室在海邊開了鹽場,要與朝廷爭利,不知是誰向皇上進此讒言,請皇上斬此人以謝天下!”
慶熙皇帝笑了笑道:“是朕自己決定的,黃尚書這是要朕自裁以謝天下嗎?”
在海邊建那么大一個鹽場,投入那么大,黃世榮當然知道是慶熙皇帝決定的,這么大的投入,沒有皇帝的決定,沒有誰敢弄。
他這樣說,只是給慶熙皇帝一個臺階下,隨便推脫給一個人,那大家就可以談了。
以前慶熙皇帝也一直是這樣的,并不會說是自己做出來的決定,只說是別人的建議。
畢竟所有的皇帝都知道,擴展皇產這件事情很丟人,把一個皇帝弄得跟一個商人似的,很沒有品格。
就算天下人都知道是皇帝自己下的決定,他們都會找一個下人過來頂鍋。
沒想到這一次慶熙皇帝竟然直接說是自己的決定。
讓黃世榮給愣在了那里,心里一涼,感覺這一次恐怕很難讓皇帝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