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大棚?反季節蔬菜?”劉根民不由得一怔。
陳昭解釋道:“塑料大棚就是建個大棚,用塑料當屋頂,能充分吸收陽光,還能隔絕寒風,在里面種一些蔬菜,等到冬天的時候賣到市場上,只要蔬菜夠新鮮,肯定一掃而空。”
其實塑料大棚說的也沒那么簡單,但陳昭這么一解釋,劉根民立馬明白了。
他一拍大腿:“反季節蔬菜!你可抓的真準!要是寒冬臘月的時候市面上有黃瓜茄子西紅柿什么的,那可不得賣瘋了?不過這塑料大棚怎么搞,你會嗎?”
陳昭不以為然的說道:‘這有啥難的?塑料大棚的用處就是把冬天變成夏天,我種菜還不會嗎?’
其實塑料大棚種菜當然沒有他說的那么簡單,從建棚到種植,再到成熟,有一整套詳細復雜的技術難題。
在那個時代,可是沒有人搞過這個。
但陳昭卻不在乎。
因為他確確實實的搞過塑料大棚,親手種過反季節蔬菜。
他小的時候,父親擔任大隊支書,專門跑到壽光學種大棚菜的本事,回到村里推廣過。
為了讓村里種大棚菜,他也學人家老王,身為干部先做示范。
結果村里種了兩年的反季節蔬菜,一度相當紅火。
當然,后期因為種蔬菜的太多了,加上管理不善,也就慢慢凋零了。
但陳昭卻親身參與過。
他從小就體格健壯,十二歲就成為一個眉清目秀卻虎背熊腰的小伙子。
家里的活,怎么少的了他?
所以他從頭到尾參與了塑料大棚的搭建和種菜工作。
可以說門清。
因此他信誓旦旦。
看他自信的樣子,饒是劉根民做慣了基層工作,也不由得相信他。
“我覺得你也行,我們公社肯定支持。”酒勁上頭,劉根民拍了胸脯。
陳昭卻根本不當一回事。
他清楚地記得,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公社主任徐治功便失去了工作的目標,每日窩在公社里面下下象棋。
其他人有樣學樣。
只有劉根民這樣的熱血青年還在做工作。
信用社估計也是這個鳥樣。
而且他們最多只肯貸款七百元。
七百元夠干什么的?
陳昭通過兩年的“賣醋”生涯,賺了很多,不僅給自己蓋了新院落,還給少平和蘭香添置了單獨的窯洞。
剩下的,也足夠他建個塑料大棚了。
送走了劉根民,他便找來幾個村民商議,想用自己的一等地,換成他們的三等地。
這樣他的地就能連一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