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很成功,開幕式結束后所有看過電影的電影人都在討論電影,一直延續到了開幕式的酒會。
羅伊·安德森:“尹,之前我還在想這次看有沒有機會拿個金獅獎,看今晚看了你的《綠皮書》,我覺得金獅獎我是沒有希望了,別的獎項希望能拿一個吧,還得讓上帝保佑。”
“噢,羅伊,謝謝你的夸獎,但我更相信《寒枝雀靜》會取得比《綠皮書》更好的獎項的。”
……
跟幾個入圍的比實被看好的電影方相互吹捧了之后,才是真正尹子雄忙的時候,因為很多著名的媒體必須要在現在跟尹子雄約定好之后采訪了。
所以,在酒會上約個時間是最好的。
“尹,你好,我是《電影手冊》的記者勒戈夫,《綠皮書》拍得太好了,請問你什么時候有空接受一個我們的專訪?”
“噢,你好,勒戈夫先生,我想明天怎么樣?因為我的安排還沒開,剛好你是第一個。”
“那太好了,這是我的名片,你看明天什么時候合適?”
“明天中午吧,我請你吃中飯。”尹子雄攤了下手。
“那就太感謝了。”勒戈夫從小曾手里接過名片。
“那明天我與你約時候。”小曾禮貌的跟勒戈夫說了聲,現在在個人安排上小曾有時候比小王會多一點。
“好的,我等你的電話,先生。”
很多的記者都盯著尹子雄呢,既然《電影手冊》的開了頭,那接下來大家就蜂涌而至了。
比如說有英國的《視與聽》、美國的《電影評論》、《影癡》、日本的《電影旬報》等業內比較有權威的電影報刊。
還有美國的《綜藝》、《好萊塢報道》、《芝加哥太陽報》、《紐約時報》,英國的《銀幕國際》等。
好吧,還有幾家國內的報刊,《電影藝術》《當代電影》《世界電影》《北京電影學院學報》。尹子雄跟他們聊完后,干脆把他們聚在一起花半天的時候一起接受采訪。
時間就定在三天后。
事實是,并不是一定要接受完采訪媒體才會報道的,就在此時已有一些媒體開始在發稿了。
開幕酒會弄得很晚,畢竟這么多的人,還是一年一度的盛會,有些專門混這些場子的就特別喜歡這樣的場所。
他們就愛四處認識人,但實際上這里的電影人認識了也啥作用,比如一個中國的演員你認識一個歐洲的導演或制片人,有啥用?真正歐洲導演會用中國演員的會很少,而且就算用也是不怎么舒服的角色。
再比如在這里認識了些拉美的電影人,南亞的電影人,這些人認識了都沒用,一點幫助都沒有。
但是,有些人就熱衷去結識,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在國際上人脈廣。
比如,一些中國的有名導演去四處認識人去了,結果留下個中國劇組也不知道該找誰聊天,幾個人尷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中國人本來就不是如歐美人那樣那么的擅長表現自己,那么開放。
“喲,各位,這是在開會呢?”尹子雄剛好從洗手間出來,然后他就在通往洗手間外的位置看到了兩伙中國演員在無聊的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