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清早尹子雄看到了首日的票房數據,其實中國內地的數據昨晚就有了。
中國內地的首日票房1.05億,為什么會是這么個數據?很簡單,是工作日啊,假期要到了10月1日才開始,如果假期這個數據至少要漲三分之一以上。
但在其它地區是周末啊,所以,別的地方的成績還錯。
韓國的最好,首日票房970萬美元,當然他們是算人次的,首日有18萬人次的觀影。
日本的首日票房有1.5億日元,東南亞五大票房區印尼首日有280萬美元,菲律賓200萬美元,新加坡100萬美元,馬來西亞200萬美元,泰國320萬美元。
總體來說都還不錯,這個電影還是在韓國要受歡迎一點。
其實當劇組習慣了環亞洲宣發的時候,你就會感覺世界沒有變大,反而變小了。這就相當于你沒出過你們村時,你看到地圖上的地球你覺得世界很大很大。
當你整日滿世界的路的時候,世界就變成了地球村了,你會覺得世界跟你們村是一樣一樣的,只不過是一個大一點的村子而已。
這就是中國影視人經過了開拓東亞東南亞市場圈后的感受,有時候甚至都能在飛機上遇到同行。
由于這個市場還不穩固,還沒有變成自家后花園一樣隨意,所以尹子雄有了新電影還要全亞洲的跑。一旦市場穩固到如國內市場一般,也許真的只需要意思一下宣傳就可以了。
首爾的宣傳可比國內受歡迎得多了,可能這個故事更適合韓國人看吧,他們是被逗得東倒西歪,覺得特別的搞笑。
尹子雄還算滿意,喜歡就好,能圈走錢就行。
其實喜劇片是最講地域的,為什么說很多的國家可能大片會被好萊塢給壟斷,但喜劇片市場永遠都是國內的天下?就是因為喜劇比起劇情片更要講地域性,語言習慣性。
但有一點的好的是,東亞東南亞很容易接受華語喜劇片,為什么?一是同在一個文化圈,都是儒家文化圈的,不管有多少人被西化了,但大環境變化不大。二是真的要感謝香港電影當年的橫掃亞洲,正因為當年香港電影對亞洲的影響,華語片的喜劇方式也被東亞東南亞所接受。
之后的宣傳很程序化,最主要是沒有亮點,不值得有啥說道的。
反正《極限職業》就像影評人說的,是尹子雄最“失敗”的電影,唯一能讓這電影有點亮點的就是票房,一路票紅,讓所有人大跌眼鏡。
一個破喜劇片而已,而且梗也不高級啊,什么胸太大了,什么監視被大媽誤會偷窺了,本來想監視的店面最后變成了最成功的炸雞店了等等這些梗其實一點都不高明,但就是get到了觀眾的點。
不僅是中國觀眾喜歡,人家韓國觀眾都瘋了,票房漲得最兇,七天近四千萬美元的票房了,這是要奔著一億美元票房去啊。
這能不讓人大跌眼鏡么?
一億美元什么概念?光韓國就能拿六億多近七億人民幣的票房,還不算國內。國內上映七天近十億了。
一眾電影人直搖頭,這東西沒法講道理的,楊蜜與鄧超已經被尹子雄的幾部電影塑造成了中國本土電影的代表性人物了。
再加上尹子雄的號召力。
這是沒辦法講道理的,就是奔著他們去的,而且喜劇片是不用講什么文化層面的,老少皆宜,很多都是一個家庭出動去看的。
當然,除了《極限職業》,另一部喜劇片《心花怒放》表現得也不差7天3個億的內地票房,4個億的海外票房,也已經很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