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道深深,宮墻新刷了紅漆,墻外是湛藍的天空,飄幾片白云。
風吹過,一抹銀紅的衣裙翻飛,好似歡快的蝴蝶。
人靈之戰一個月前已經結束,遠征的軍隊班師回朝,今日便要進城。
高陽國國君蘇儉親自領兵出征,長驅直入,所向披靡,將靈族大軍驅逐到石塘城結界之外。
李素素今日得到太后特許,可以出宮迎接父兄歸來。
高陽國攝政王李志忠,十年前從先帝手中接過擔子,扶持幼帝登基治理朝綱。
多年來兢兢業業,盡責盡職,熬花了一頭墨發。
李志忠是隨先帝打江山的老臣,亦是當今陛下的親舅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蘇儉卻比蘇宸璋幸運得多。
而李太后亦比韓太后手段高明。
早在李志忠攝政之初,李太后便將李志忠的掌上明珠李素素接到了宮里親自教養。
當時李素素八歲,比蘇儉小兩歲。
從那之后,李素素便極少出宮。
十年時間太長了,會發生很多事,高陽國朝局漸穩,幼帝成長迅速,人靈矛盾激化……
十年時間又太短了,攝政王手里的權,似乎才捏在手心,卻要交還給陛下了。
蘇儉十五歲冊立皇后,李太后便開始有意無意地敲打李志忠。
每每這時候,李素素便能見上父親一面。
每一次相見,她覺得父親好似又老了一些,看向她的眼神除了憐愛,更多的是無奈。
自古狡兔死走狗烹,李志忠哪里是不愿意將朝政還給蘇儉,他是擔心李家滿門遭難哪!
哪怕他將家底掏空了奉到蘇儉面前,蘇儉也不會信他的忠心。
世人大抵如此,帝王尤其多疑。
與其將實權一下子交到蘇儉手中,最終落個凄涼下場,李志忠只能跟蘇儉耗著。
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蘇儉從小勤奮好學,文武兼修,在一眾皇子中出類拔萃,先帝亦對他寄予厚望,早早就立了他為太子。
即便后來先帝駕崩,蘇儉年幼,先帝寧可封李志忠為攝政王,也要讓蘇儉登位,足見對他的重視。
而蘇儉不負先帝厚望,在李志忠的協助下,將高陽國的江山打理得井井有條。
隨著蘇儉的長大,他對權力的欲望也越來越大,他不再甘于李志忠的約束。
人靈之戰是個契機,他若是能擊退靈族,李志忠便是再不愿,也只能退居臣子之位。
一個文韜武略、有勇有謀的國君,怎可能需要別人來教他治國?
李志忠為攝政王期間,雖有所建樹,卻也樹敵不少,這些年朝堂之上關于讓他交出兵權之事的聲音時有出現。
蘇儉這一步棋雖險,但若能凱旋歸來,這高陽國的江山,便再也不容旁人指點了。
高陽國國君親自上戰場,這事非同小可,攝政王不得隨行護駕?
將李志忠放在都城,蘇儉不能安心。
有李太后坐鎮,蘇儉那幾個無權無才連銀錢都緊巴巴的兄弟,翻不出大天來。
原本蘇儉對那些兄弟倒也不算苛待,只是時值人靈之戰,皇族子弟縮衣節食也算是做出表率,月俸扣得合情合理。
不僅沒人敢抱怨,在外面還要稱頌陛下仁德。
蘇儉雖是第一次上戰場,卻如有神助,每一仗都打得十分漂亮。
軍事謀略方面,叫李志忠挑不出毛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