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到這兒,屺瞻便沒有繼續往下說了。這里頭彎彎繞繞的許多事兒,自然不是什么話都能說盡的。
前不久,屺瞻剛接到秘報,說是戎狄人又在集結部隊在江口一帶,但是具體的目的和指向性還不明確。
如果戎狄人挺進江以北,他就算即刻率人去江北大橋與其正面交鋒,也不見得就有任何的勝算。在外頭的仗和城內的仗是截然不同的,這點就算是經驗不足,屺瞻也能想得到。
在對方未有動靜的時候,就貿然上報朝廷調集了兵力過來,到時候萬一京師空城,只怕又要有另一場危機來臨了。
戎狄人與大鉞周遭各國的關系忽敵忽友,倘若與南蠻又或者姜國聯手,使什么聲東擊西的招式,那才是上了大當了,屺瞻與國公府更是少不得要背負一個誤國的罪名。
因而前思后想,這周遭就沒有比袁霄更適合去籠絡的人了。他這一次是犯了死罪,竟然敢違抗御命沒有率軍來援助滎陽一戰。
但這也恰恰成了屺瞻捏在手里的一樣結結實實的把柄,南平王估摸著做夢都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最后反為了屺瞻作嫁衣裳。
方才屺瞻那番慷慨陳詞,的確在袁霄的心底激起了水花,他不得不為自己多做一些思量和小算盤。
他跟著南平王混,的確是從一個馬夫變身成了堂堂豐登城的守將。可是那也不過就是南平王手底下的一條狗,就算混到死,南平王這樣的人也決計不可能將他提拔至關鍵位置。
如果這個時候棄暗投明,跟了張屺瞻,那又是別樣一番打算了。屺瞻說到底,那是長公主的獨生子,皇帝的親外甥,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呢,這是南平王這樣的外戚能相比的么?
如今張屺瞻年紀輕輕就被皇帝委以重任,坐鎮國公府,將來前途更是不可限量。
有朝一日,若是屺瞻在朝中聲勢越過了南平王,那他自然也能跟著水漲船高——到時候加官進爵,那聲望和地位更是非同小可。
南平王一向心狠手辣,萬一哪一日要他出來做了替罪羊,他更是得不償失。因而袁霄思量著,只要跟對了張屺瞻,將來便是南平王要對他下手,那也得顧忌三分顏面不是?
就這么心下算盤打得叮當響,袁霄很快就對屺瞻表明了棄暗投明的意思。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屺瞻卻沒有馬上要他過來的意思,只是要他安心回豐登城守著,說是旁的事情自有打算在。
這其實是屺瞻的一種策略,他不能在明面上與南平王作對,只怕是南平王根基還沒動搖的時候,萬一沒把握,到時候還得被對方倒打一耙。
屺瞻便給袁霄出主意,有什么事兒暗地里通氣,到時候有什么交鋒的機會給他上陣,到時候木已成舟,他便是幫著屺瞻立了功勞,南平王也沒什么法子。
袁霄倒是也感激屺瞻想的周到,這樣兩頭他都討了個巧,到時候不管結果如何,總歸是有個喘息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