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德能知曉同州這道帶把肘子,還是無意之間,在長安宇文邕府上的那幾日,從一個同州官籍的門人口中得知的。
畢竟肘子嘛,說到底還是彘肉。
彘肉就是小豬肉。
宋以前,彘肉是不入流之肉食。
因豬彘自帶腥臊,當時吏民又不通閹割去臊之法,所以人們提及彘肉,更多的還是會連連擺手,接受無能。
尤其是上品貴族。
上層之中,貴人們通常喜食羊鵝鹿鴨。
再不濟也是雉肉與鵪鶉什么的。
這些肉糜,自是貴人們的心頭好。
有了珠玉在前,再見腥臊彘肉于后,難怪貴人們幾乎不食彘肉。
然而,貴人們不喜彘肉,自然也會有人“趨之若鶩,如蟻附膻”。
那就是普通庶民。
他們為何會食彘肉?
庶民勢卑位低,生活困苦,平日里果腹都有些牽強,真的有肉可食,哪里還會在意肉的味道?
羊肉、鵝肉、鹿肉、鴨肉可吃不起啊!
庶民之家,家中的窘況,也容不得他們挑食。
偶爾買點彘肉來食,總比日日糟糠好罷。
他們也是迫不得已。
但其實,食彘肉的人群勢位下移,還便有另外一層意思。
《國語》記載道:“天子食太牢,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禮記》之中,也曾有云:“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
由此可觀之,其實更早些時候,東周之時,只有大夫階層,才能吃得起彘肉。
豕與彘同。
管中窺豹,那般難吃的彘肉,東周時竟然是大夫才能想用的。
當時的養殖培育之術,比不上如今經過數輩子子孫孫的取精去糟而流傳下來的。
一輩子“不識肉味”的普通庶民百姓,在如今,也能偶爾嘗一嘗肉味了。
多虧了這難吃的彘肉啊。
“阿邕吃過彘肉嘛?”高寶德好奇問道。
宇文邕挑了挑眉,略微一思索,就回答道:“應該是不曾食過?”
但他有些不確定。
“大概沒有嘗過罷。”
宇文邕是名副其實的達官貴族,鮮卑貴庶。
他不主動說要食彘肉,一般沒有庖丁會給他做彘肉吃。
宇文邕口腹之欲又不強,自然不會央求去嘗一嘗那彘肉。
于是乎,長至如今,他并沒吃過彘肉。
“奇怪。”
但如今,見宇文邕對食用彘肉并沒有明顯的抵觸與厭惡情緒,高寶德感到有且詫異:“阿邕可曾聽聞過彘肉的味道?”
宇文邕一哂:“你說想吃,我便陪你嘗嘗也無不可。”
當然聽說過。
彘肉是賤肉。
此大爭之世,一般只有庶人會吃。
當然也只是指生活略微富余的百姓之家。
如今是戰亂征伐之際,四處征戰之地的百姓就不用想著吃什么了,先想想如何活命罷。
而躲過戰亂,尤其是在繁庶的大城,他們的小日子,還是有些盼頭的。
就能偶爾吃一頓彘肉為舌增味了。
若要再往后說,真正將彘肉變得高大上的,讓上層貴族接受之人,是宋代的蘇東坡。
……
他曾在《食豬肉詩》中寫道: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