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洋之前,就已經預料到,自己的身子可能要出大問題,索性又瞧著高殷年紀也不小了,是時候也應該娶妃納妾了。
于是,高洋就給高殷相看了個皇太子妃。
當然了,相看皇太子妃這種事情,自然離不開皇后之手。
加之高洋病重,替高殷擇選皇妃一事,基本上就全權交由了皇后之手。
舊制,太子除了有一個太子妃,還應該其他的姬妾媵嬪。
當然了,如果往最前面看,前漢之時規定,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凡三等,子皆稱皇孫。
比如前漢孝元皇帝劉奭,最寵愛的一位妃妾就是司馬良娣。
不過,前漢距今就太遠了。
齊國草創,沒有什么明文的規定,說太子應當有妃妾幾人。
所以,李祖娥就參照了一番南朝之制,照貓畫虎了一番。
不過也有意思,南朝能拿的出來的規制,是南朝齊的定制。
南朝的齊國,國名竟然還和他們北面的齊國一樣。
就因如此,李祖娥拿來主義,心理負擔就少了許多。
南朝齊定制,太子宮置三內職:良娣比開國侯,寶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齊國太子妃下置良娣、寶林、才人三內職。
齊國之后的梁國,則改為良娣、寶林二內職,取消了才人之位。
不過,李祖娥細想一番,覺得如今高殷年歲不大,也不需要將這些妃妾都配置滿員。
或者說李祖娥開明也可。
她心底還想著,如果日后高殷有自己喜愛的妃妾,再納進東宮來也不遲。
因而,李祖娥就只為高殷擇選了太子妃一,良娣一。
李祖娥替自己的嫡長子擇選妃妾,不論是皇太子妃還是太子良娣,她都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她先是在幾個顯姓的世家大族里面挑選。
在齊國,顯姓不多,能稱得上是百年世族之家,更是少之又少。
畢竟經歷了百年之久的中原戰亂,北方的世家大族,大多數都往南朝而去。
留在齊國的,家底繁庶的,還真是不多。
李祖娥選來選去,就盯上了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其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
先秦之時,韓哀侯滅鄭后,子孫相繼以國為氏,昔日又稱昭國鄭氏。
前漢時又有大司農鄭當時,定居于河南郡開封縣。
三國初,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
前晉時置滎陽郡而開封縣屬之,故始稱滎陽鄭氏。
再到前魏孝文帝之時,滎陽鄭氏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稱為四姓。
這四大家,同齊國關系不算疏遠的,愿意和高齊一起玩的,也就只有滎陽鄭氏了。
其他的,要么舉族南下,要么遠離朝堂,不愿意同皇族之人多相交往。
李祖娥私底下問過滎陽鄭氏的意愿,他們倒是很愿意和高齊結親。
因早就決定好,要替高殷擇出一位太子妃,一個太子良娣。
李祖娥選擇的另外一人,則是趙郡李氏,自己本家的一位小娘子。
選擇趙郡李氏的原因,倒是和滎陽鄭氏不太相同。
從這些世家之中,挑選出自己本家,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本家的姑娘知根知底。
趙郡李氏,雖然并不算世家之頂流,也就在趙郡或者說是中原的名望,還算頗高。
若是和南地的那些世家大族相比,是會敗得很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