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殷手上,其實還舉著那個奏疏在燒。
還沒燒干凈呢。
不過高殷的注意力,卻全然不在手上的這個奏疏之上了。
他心中所想之事,和這首童謠全然無關。
高殷被楊愔勾起了剛才自己一直苦惱之事。
他現在滿腦子,都是太極殿上,高寶德和李祖娥等人對他說的話。
他們都想要讓高洋離開鄴城。
當然不是讓他大搖大擺的走,也不是讓高洋出去玩樂一番再回來。
而是高殷清楚得知道,高洋這一去,恐怕就不會再回到鄴城了。
這和生離死別沒有什么區別。
就是因為高洋的頭腦不清醒了。
就不能再繼續做這個天子了。
他若是繼續治國掌權,處理政務,只怕群臣先要崩潰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高殷知道,其實還是讓高洋離開比較好。
就是因為心智的原因,高洋不管是退位還是直接對朝臣道出原因,都會讓群臣惶恐。
本來外面就有豺狼虎豹死死地盯著。
君不見如今的鄴都比平日里要擁擠一些嘛……
就是因為來刺探消息之人多了起來。
他們可能并非專業的軍中斥候,他們來自周邊各個國家,或是北邊的突厥,或是西邊的周國,再或是南朝,當然也有叛軍的人。
不過這么多勢力齊聚于此,雖然說效命的國家可能都不相同,但他們最終的目的可都只有一個。
就是抓緊時間,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高洋的狀況打探清楚,然后送回自己的國家去。
給自己的主子。
畢竟,高洋早些年英雄天子的稱謂可不是白來的。
他既然能夠被周邊各個國家的主君都視之為勁敵,那當然是因為高洋最初是真的有雄主梟雄的模樣。
他們忌憚曾經的高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私言不謬。
高洋雄闊威武的形象,周邊各國都清楚的很。
他們各自和齊國接壤的邊郡,說不定都遇到過高洋。
高洋最初可是很喜歡親自馬上出征的。
高洋文韜武略,盡是不凡。
正是因為高洋能征善戰,才給他自己添上了一抹威嚴的色彩。
如今雖然眾人都聽到小道消息說,高洋病重。
可是真是假先不論,就算是高洋真的病重,那也是一頭病虎。
老虎總歸是老虎,就算病了,你也不能把他當作病貓。
因為老虎會發威,貓兒不會。
周邊各國的心態,如今還是比較謹慎的。
在還沒有刺探清楚高洋的身子骨到底是什么情況,想來周邊這幾個國家都不會輕舉妄動。
因為他們都不傻。
相反之下,他們精明得很。
他們既然能將高洋當作勁敵,那就說明他們心中至少是有自知之明的。
不至于眼高手低,盲目自大。
高齊占據山東諸州,國土也算不小,雖說這些年奢靡之風盛行,但高齊的實力,還是有些不容小覷的。
不是周邊哪一個國家,就能輕而易舉地出兵亡其國。
如今北邊的局面,其實和三國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