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私下嘛,眾人對于宇文邕和宇文護的投誠,可就是爭先恐后了。
還有一事。
這件事是宇文毓和宇文護徹底決裂的導火索。
就是針對突厥一事。
突厥伊利可汗消滅柔然之后,占盡塞外之地,擁有數十萬兵力,志在侵犯中原。
前番宇文泰在世之時,正在與齊國高洋父子死命爭斗抗衡,就同突厥結交作為外援。
不過突厥木汗可汗,阿史那燕都本身就不是個聽話的性子。
他很有脾氣。
若是無利,自然不會同周國結交以攻齊國。
宇文泰在世之時,阿史那燕都曾經想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宇文泰。
兩國都商議的差不多了,而之后就是宇文泰薨逝北巡途中。
突厥獻女,宇文泰娶妻之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后來阿史那燕都也有意思,根本提就不提這一茬。
宇文護先后立了宇文覺和宇文毓為天王、天子,但阿史那燕都就跟人間蒸發了一樣,既不與周國結好,也不同齊國結交。
雄踞北邊,就像是在等著坐收漁翁之利。
不過,周齊兩國久久沒有開戰,只有小打小鬧,并沒有真正的滅國之戰。
可能是阿史那燕都等不及了。
宇文護心中揣摩。
他和阿史那燕都可不太熟悉,遠遠沒有高洋對燕都的了解之深。
不過再怎么不熟,這燕都終于肯跟周國有所動作,那就是好的。
宇文護放下手中的奏疏,暗自思忖。
原來是阿史那燕都想要同他周國結親。
又來?
沒錯。
這次,燕都所說的,還是想讓周國的天子娶他燕都的女兒。
宇文護一臉奇怪之色。
這阿史那燕都……
生了這么多?
前一次是想讓宇文泰娶他的女兒。
現在宇文泰薨逝了,就想讓宇文泰的兒子再娶他的女兒。
不說年齡問題,就但看這跨了兩代兩輩,就知道燕都用的女兒,不可能是一個。
若是真是一個,畢竟過了這么多年,那個姑娘,不是被用過的,就是待字閨中的老姑娘了。
他周國,可不會讓天子娶一個別人用過的老姑娘。
既然燕都能提出來,就說明他有適齡的女兒。
……
這就有些意思了。
這個燕都。
宇文護心里嘲笑阿史那燕都果真和中原人不一樣。
他先后想要嫁女給宇文氏父子的這個做法,就沒有幾個人學的來。
太過于無恥了。
平日里多么惡劣之事都做盡了的宇文護,此時都在心里默默地想,這阿史那燕都,果真是太過于無恥了。
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