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你千萬不要被對方的企業文化所誤導,盡情地把你專業素養展現出來就行——沒有專業素養做基礎,你再認同對方的企業文化也沒有機會。”
“第二個人,卻更加重要!”
“記住,你的面試官有好幾個人,在專業素養和營銷理念上如果與直屬領導有沖突,那還有機會進入鑄投商貿——畢竟他們在這一塊是取綜合得分值的。”
“但是,如果第二個人對你不認可,你卻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曾逸飛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非常詫異地問獵頭公司的工作人員:“那個人是誰?鑄投商貿的大BOSS?”
對方沉默了一下:“不知道!”
“我只知道有這么個人存在,但卻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我只能告訴你,你一定、一定要小心這個人!”
“事實上,根據我們這段時間跟鑄投商貿合作的經驗和推送者的信息反饋來看,他們每一次的第【第二人】都不一樣。”
“我只能告訴你,這個人可能級別不高,甚至可能非常年輕,年輕的甚至只是一個普通小組長;”
“但是,這個人有面試的一票否決權!”
曾逸飛當時腦子就懵了:“這算什么!?”
獵頭公司的工作人員也很無奈:“自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鑄投商貿便更改了其面試規則;”
“具體的情況我不是很清楚,我只知道,這個【第二人】被他們內部稱為BR!”
………………
BR,全稱BarRaiser,翻譯過來就是“抬橫桿的人”。
這種源于某個國際知名企業,卻被楊鑄學習過來的招聘制度,說白了就是不再單純的以高層的用人意志為準,而是采用高層+基層共同考核的模式來招聘優質人才;
而且如同拍燈權一樣,楊鑄把應聘中高層管理人才的生死決斷權交給了平素里表現好,業務素質過硬的基層工作人員,這些基層精英,才是鑄投商貿的BR。
為什么會引入BR制度,其實目的很簡單:
提升抬高人才、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才的準入門檻,階梯式地實現公司內部人才的優化和共同進步;從而減緩鑄投商貿患上“大公司病”的步伐。
為什么說BR制度能夠抬升人才的準入門檻?
道理其實也不復雜。
傳統的企業招聘,尤其是中高層管理人員招聘,基本上都是由老板或者直屬領導拍板決定。
但凡你是有“案例作品”或者能說的頭頭是道,基本上就等同于面試成功了。
但是……
你真的確定這些案例作品是應聘者自己親自實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