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在!”
“即刻點買五百,護季休前去會一會那鄂煥!”
“末將領命!”
劉瑁吩咐呂凱道:“記著,若有不妥,即刻退兵。定要護待季休周全!”
“喏!”
“主公等屬下消息便可,屬下定不辱命,引得那鄂煥來投!”劉瑁的安排雖然只是出于本意對楊洪的保護,并不覺得有什么,但在楊洪看來,主公如此看重自己,便不由得有些感動了。
士為自己者死!
但劉瑁并不放心,依然讓呂凱點了五百精兵尾隨楊洪而去。
……
事實上,楊洪以使者的名義進入會無城并沒有招到鄂煥軍的為難。
其實鄂煥早已看清眼前的事實,戰又戰不過,逃又逃不掉。別說為主報仇了,怎么讓手下的這一萬多兄弟活下去,現在都讓他頭痛不已。
降已是必然!
但就這樣憑手中更多的兵力主動出城投降,他又放不下那個面子。
武人也有武人的驕傲。
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一個能說會道的使者出現,才能打破現在這個僵持的局面。
……
鄂煥沒有設宴款待楊洪。
不是禮節做的不夠好,而是軍實在已無余糧。說他愛兵,在這兒就能看出,他作為兩萬大軍的最高統帥,并沒有讓自己特殊話。在這個困難時期,他已然放棄了特權,與兵同食。
不過這也讓楊洪看在眼里,不由得對這個將領高看一眼,也在心中對劉瑁的識人之術更加敬佩。
二人主次坐定,身后各站了幾名將校。
這時候的南蠻各族,軍政配置并不明確,還沒劃分什么將軍、參軍、謀士之類的。大多由本族夷王或其親信拍板,由手下的將領去執行。更多的時候連統兵的都是夷王或其子弟。高定都沒有謀士,更別說鄂煥了。
這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地方。
當然,這也是劉瑁選擇南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武力是無法完成一個地區的大一統的,統治者必定是智慧大于武力。
“不知尊使入城,所為何事?”楊洪坐定,一直笑而不語,鄂煥可沒那么好的定力,早已心急如焚。
“專為將軍解惑而來!”
“哈哈哈……某有何惑?某有大軍兩萬,即便吾主已故,尚能在茫茫叢山為王。”鄂煥大笑,卻笑得那么沒有底氣。
“那……將軍為何被困會無城中半月余?為何不帶大軍突圍而去?你若真想帶兵入山,即便我主足智多謀,恐亦難強留將軍。只不過……”楊洪之問字字誅心,完了還給鄂煥留下一些腦補的空間。
確實,鄂煥如果硬要擇一門而突圍,恐怕劉瑁還真留不住他。
但是,他能帶出去多少人馬呢?五百?還是三百?
然后呢?
他該何去何從?
進山為寇?還是另投他主?
他是真的沒有想那么多,也許是他的智力還支撐不了他想那么多。
他很堅定地以為是自己放不手下的近兩萬兄弟。
亦或許他是放不下手中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