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大帥發起南征之后,周日強召集留守全軍,搜羅能操帆掌舵、精通水性之人,一共找到這十八個,當即加官進爵,如今各個都掛著教官職務。
但水師衙門只有教官沒有兵,因為招兵非常困難,在青海元帥府的統治范圍內,招募水手可比招募車夫難多了。
戍邊老兵們愿意坐船、不愿開船,愿意吃魚但不愿打漁,何況大帥在南邊把仗打得摧枯拉朽,他們都盼著下一場戰爭開始,還青海湖當水兵,直接成為青海一霸,這輩子可能都沒有能跟他們爭雄的海上霸主,基本上失去所有戰爭機會。
但這只是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周日強在青海元帥府的地位尷尬,名義上一人之下,實際上比腳指頭稍高一點。
所以周日強才是整個青海元帥府,最希望劉承宗班師回朝的人,沒有劉獅子的雞毛令箭,他除了十八羅漢,誰也管不住,啥事都別想干。
就連看上海西番部曬干的大木,想要過來,都沒人給他去出這個頭。
否則現在他們應該有兩艘車輪戰艦了。
車輪戰艦學名叫車輪舸,最早是唐代的船形,在船兩變安置槳輪、內部以車軸貫通,一根車軸兩個輪子組成一車,由從唐代到明代,兩車到三四十車的輪船皆有。
不過在明代這種船已經不多,它是一種戰船兵船,裝載兵員以多為貴,適用水域比較狹窄,因船身沉重、吃水較深,不能用于淺水;船形若高大狹長則難禁海風,所以通常用于大湖江防。
在大統一王朝,對內部大湖江防的需求較低,因此在宋代使用較多。
襄陽之戰中,張貴與張順曾在漢水丹江口打造車船上百,載鹽布物資集結沖陣,突入被圍困的襄陽,給城中被圍宋軍帶來極大鼓舞。
周日強算過一筆賬,對青海水師來說,船上不載大炮,只裝備火槍,注重南來北往的航行速度,貨運的需求不算太大,車船非常合適。
停在海上的這艘車輪戰艦,是兩帆兩車的配置,載兵七十名、船夫與踏駕兵二十,使用風帆和恐怖直立猿作為動力,百公里消耗二十碗炒面。
周日強拉著張元亨介紹這艘戰艦時,張元亨看著挺新奇、心里挺高興。
直到放在碼頭的一門岸炮被放響,那是門從西寧衛城上搬下來的佛狼機,嘉靖年的老物件了,風吹日曬保養不善,漏氣非常嚴重,但勝在聲兒響。
在炮響與號角聲里,游曳的漁船紛紛回還,十八羅漢被召集到周日強的身邊,大伙高高興興擁著張元亨上了漁船,一同上船的還有周圍集鎮趕來的二十名蒙古踏駕征夫,浩浩蕩蕩的漁船小隊朝車船航去。
張元亨漸漸察覺到事情有點不對“不是,周老爺,為啥坐船啊騎馬挺好的。”
周日強興奮啊,護兵可不光是來接張元亨的,也讓周日強向南邊匯報水師衙門的情況,對他來說,啥情況比讓護兵從青海湖航行一趟還有說服力啊
“騎馬哪兒有這個強,跟你說這船可快了。”
不由分說,漁船被劃到車船旁邊,眾人依次攀爬繩索上去,前邊的上去了后邊的推,由不得張元亨遲疑,人就已經站在了車船上。
這條船有兩層船艙,底倉能放些貨物,上面的船艙在船身中間,一半在甲板下、一半在甲板上,兩根車軸從中間貫通,船身側面突出一尺,把車輪上半部分保護起來。
再過片刻,升起船帆,二十名踏駕兵在甲板上分上兩車,十人一排,面朝船尾站在帶踏板的車軸前,手握身前護桿,喊著號子登上踏板,隨車船緩緩航行,船身側面四只圓輪緩緩轉動,阻力越來越小。
這些踏駕兵都是精挑細選的胖子,作為人力驅動,踏板單用力氣踩不動,他們像上樓梯一樣,跟隨艏樓上的鼓聲,用體重與力量來給船身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