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爺里最年輕的鑄于萬歷十三年,是門四百斤佛朗機,在四門炮里屬于小輩,跟包虎的爺爺同歲;輩分最高的鑄造于洪武十三年,銅鑄二百斤將軍炮。
人們對太祖皇帝時期的東西懷有迷信,堅定認為這位祖宗還能使,只要少裝點彈藥,確實也還能使。
本來還有一位同歲的銅鑄老祖宗,但萬歷四十四年西寧鬧了旱,千戶所的弟兄們就把那位祖宗燒了燒,鑄了點銅錢跟人換面吃了。
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漢代的環首刀保養良好照樣能殺人,更別說洪武年的老炮了。
半裝彈藥隔四五十步,照樣把散子糊喀爾喀騎兵一臉,突遭襲擊的重甲百將被戰馬掀翻在地,趕忙爬起來往后跑,箭矢打在身上叮叮當當直響。
別看包虎手里的炮是老資格,這位喀爾喀百將身上的重甲也不虛。
這玩意兒明顯也是祖上傳下來的老寶貝,歲數肯定比達延汗還大,因為明軍從重裝騎兵向中裝甚至輕裝轉變的原因之一就是攆不上蒙古騎兵。
而蒙古騎兵從重裝向輕裝轉變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之一是敵人的野戰火器數量大增,讓重裝鎧甲不再能完全統治戰場。
同時鼓風技術進步,可以讓蒙古匠人打造更輕便的甲片、還擁有不差的防護力。
可利用資源變少確實也是一方面。
不過重裝鎧甲確實有其優越性,部眾看見他們的百將落馬,一個個挺著鉤鐮槍蜂擁而來,轉瞬之間三桿鉤子就掛在了百將的鎧甲上。
沒人在乎百將到底想不想跑,反正鉤子只要掛上了,拽著就往回跑,喊都不聽。
對蒙古漢子來說,鉤鐮槍是具有創業屬性的兵器。
喀爾喀蒙古殺進青海為了啥那不就是千里奔襲只為求財嘛。
綽克兔臺吉想建立千秋偉業的宏愿暫且不提,對普通牧兵來說,只要把這個沉甸甸的玩意兒鉤回去,甭管這仗贏不贏,自己肯定是贏麻了。
把山頭上點炮的包虎都看傻了,火炮硝煙剛剛散去,他這邊還催促手下趕緊裝彈,生怕被敵軍攻過來,可定睛一看,根本沒人跟他們打。
只見一群蒙古兵各自用鉤鐮槍掛著自己的戰友、牽著友軍的戰馬往回跑,不管死的活的,也不管被掛住的想不想回去,反正只要勾住就別想跑。
但是這場戰斗里的創業者,并非只有蒙古人。
包虎看著那些蒙古騎兵目眥欲裂,喊得聲嘶力竭,在山頭露出半個身子“別讓他們把尸首帶走”
一時間二十余旗軍自前方奔出,揮舞刀斧追出數十步,終于在麻吾峽看見巨大震動中的火光。
埋設于道旁一連串的地雷被土旗軍引燃,從前往后的地雷一顆顆迸發出巨大火光破土轟鳴,碎石崩裂四向濺射。
靠得近不一定死,離得遠也不一定活,基本上就看八字,命格夠硬,打了敗仗也死不了;命格軟的,打了勝仗也保不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