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民把七八歲的孩子送進寺廟,枯燥乏味的生活貫穿小沙彌的童年時代,絕大多數僧人別無選擇,也不會因此心生不滿。
更多時候僧兵會作為新入寺院的孩童老師,用介于世俗與寺廟之間的身份,作為僧侶的引路人,這樣的生活會一直持續到四十歲,結束僧兵的身份。
武力確實有一些,但充其量介于干架好手和武林高手之間,即使是在烏斯藏,任何一個封建主都不愿看見寺廟里有一堆甲胄槍炮。
作為寺主,巴不得所有人都是僧人,不會讓這樣的人離開寺院,他們會成為僧兵。
僧兵大多時候負責蓋新房、熬茶和到各地做買賣,在法會中作為秩序的維持者,負責推開擁擠的人群開路。
冶秉乾代為寫信不久,班著爾領真就派出瞿曇寺的鐵棒僧人帶著幾個僧兵來回信并奉上七斤重的黃金佛像,劉承宗就見到了這些既不忠誠也不同情的人。
僧兵的裝束都大同小異,耳后留著頭發編在耳朵上,用茶鍋底灰和酥油抹著黑黑的眼影,身穿袈裟但與僧侶不同。
所以僧兵的主業是在和平時期防賊、收賬,或者說讓人相信寺院是擁有武力的。
諺語說得好,他們是即使佛陀出現在天空,也不知忠誠,即使眾生小腸下墮,也不知同情的人。
但也僅限于此了。
班著爾領真的回信,跟冶秉乾的說法差不多,實際上讀信的時候,站在一旁的黃澄都瞪眼了,他甚至懷疑班著爾領真把馬南王俘虜了。
僧侶穿袈裟像系腰帶,而僧兵穿袈裟像裹圍巾,身上裹得都是褶皺,長袍里藏了長刀,袖子里藏著假鑰匙和幾塊石頭,強壯有力、營養充足,看著就是擁有出類拔萃打架斗毆能力的人。
劉承宗對這些僧兵的評價是好兵苗子。
卻不料劉承宗搖搖頭,看向巴桑問道“巴桑,那邊都是你的同族兄弟,你怎么想”
冶秉乾臉上帶著滿意的笑容,他認為班著爾領真很識實務,回信沒有辜負他的期待,對劉承宗道“大帥,不需要打他,等戰爭結束還會有更多金子。”
因為信上說,瞿曇寺不希望看見戰爭,更不愿參與戰爭,他們希望大元帥能理解瞿曇寺的苦衷,奉上黃金佛像,待戰事結束,還會有更厚重的禮物呈送元帥府。
巴桑面容冷淡地搖頭“大帥下令吧,我和我的奴隸崽子們,跟貴族僧人不同族,我的族人在為他們受苦。”
“大國師懂事,巴桑,等戰爭結束讓寺院關門,你派人送他們去烏斯藏。”
劉承宗搖頭道“我缺的不是金子,缺的是一個沒有他們的河湟攻占碾伯,莫與京在前面等著我呢。”,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