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林丹汗那種先自斷臂膀再舉世皆敵的重振方式,碩壘主張蓄勢待發他不知道劉承宗是什么情況,但知道金國的情況。
相較于金國,除了兵力,喀爾喀在各方面都沒有優勢。
他們的鐵器裝備率非常高,但林丹汗時代的先進裝備十不足一,大部分裝備是達延汗時代的,比較落后的是也先太師時代的,偶然找到幾件薛禪汗忽必烈至元年間打造的甲片子也不出奇。
咋說呢,反正當年流行重裝備,經過持續打磨,放到如今這個流行輕裝備的時代,剛剛好。
左右翼或許打個科爾沁問題不大,但若想跟金國的八旗兵對決,只有碩壘本部的直轄部眾才有希望。
但他這三萬人打完車臣部就沒了。
因此碩壘要積蓄力量,向中、金雙方遣使,等待時機,再率軍加入角逐。
若無可趁之機,就盡量避免戰爭保持蒙古汗國的獨立地位,即使戰爭避無可避,也要盡力確保戰爭結束,漠北仍然有一個能讓蒙古人以蒙古人身份行走的地方。
懷揣著不同的愿望,素巴第與碩壘只有十五歲的兒子巴布走馬踏進河湟源頭,攜禮物走近新城。
自打進了青海湖,就見一群群蒙古馬夫趕著轟踏的戰馬群從他們眼前經過,讓叔侄倆看得直皺眉頭。
那些河曲大馬無一例外,統統腿部肌肉隆起、臀部渾圓,肋骨條條可見、鬃毛尾巴毛色光亮而順滑,都是對戰爭戰馬熟悉的蒙古大貴族,他們認得清楚,這顯然是一批批已經調校至臨戰狀態的戰馬。
而且是用蒙古法子調校的戰馬。
在蒙古汗國強勢的時代,調校出的戰馬體態就是這個樣子。
初秋讓戰馬吃胖,然后載人快跑,夜里加鮮草,還要儲備大量干料,把戰馬吃壯后騎著爬山,批上馬甲,沖刺慢行,然后再爬坡,隨后刮汗批氈,夜里繼續加鮮草。
持續大概一個多月,再只喂草,間隔訓練輕裝長跑和重甲疾驅,夜里也不再加草,對戰馬進行減重。
最后戰馬就會形成這樣的體態,可以在秋后一騎雙馬,出去打仗,無往不利。
喀爾喀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校過馬了,祖宗的手藝還在,但祖宗的財力沒了。
一路走來,像這樣的調校好的戰馬,素巴第數著,見到上百群,少說六七千匹,看得他心里直犯嘀咕。
他對同行的碩壘兒子巴布道“見了契丹汗,我看你還是按他們的禮儀磕一個吧,他們這馬啥意思,誰不來就準備揍誰”
------題外話------
下午好
7017k,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