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袞布應該感謝劉承宗,如果沒有這封信,他繼位的事應該還會尬住很久。
全靠著衛拉特擁戴中國汗的事,素巴第別無選擇,召開了僵局很久的忽里臺大會,在大會上提議由袞布繼承左翼汗位,作為妥協,碩壘被部眾推舉為車臣汗。
但為了遵循傳統,碩壘必須拒絕接受,將部眾的要求呈交給繼承左翼汗的袞布,經袞布批準,再稱車臣汗。
這樣程序上就沒有問題了。
素巴第之所以愿意這么做,是因為他已經能預見漠南正在醞釀一場戰爭,一場東西碰撞決定命運的戰爭。
這場即將爆發的戰爭在素巴第看來,無疑是一場滑稽的悲劇,因為戰爭雙方一邊是漢人、一邊是女真人,最終決定的卻是蒙古人的命運。
作為蒙古碩果僅存的獨立聯盟喀爾喀本來不是聯盟,但素巴第需要有一個能支撐戰爭的聯盟,所以他愿意讓袞布和碩壘同時稱汗,保持右翼的實力優勢,并將三汗糅合為一個蒙古聯盟。
只有喀爾喀三個掌握權柄的大貴族齊心協力,才能把把喀爾喀這個蒙古碩果僅存的獨立聯盟作為參戰者推上戰場。
素巴第認為這場戰爭,喀爾喀躲不開逃不掉,最終的戰役一定會在豐州灘打響。
那里是中國、金國、喀爾喀三方交匯之處,有著全蒙古最富裕的土地,也擁有全蒙古最像樣的防御工事既歸化城,這意味著誰占領豐州灘,誰就能控制整個蒙古。
三個喀爾喀實權派對這件事的看法不一,相同點在于都不愿受制于人。
左翼汗王袞布胸無大志,認為喀爾喀不必理會金國和中國的任何邀請,同樣也不必理會察哈爾汗庭的事,擁兵十萬的喀爾喀聯盟可以關上門來置身事外。
右翼汗王素巴第的看法偏向軟弱,認為他們可以在不承認漢人繼承蒙古大汗遺產的條件下,跟中國汗劉承宗達成聯盟,一起對付已經占領歸化城的后金。
這主要是因為喀爾喀右翼比鄰衛拉特,金國能遠征喀爾喀,素巴第覺得打不到右翼,但劉承宗是實實在在能讓衛拉特征討喀爾喀右翼。
因為新仇舊恨、衛拉特投奔新主,可以預見將來幾年必然會空前團結,四面征討進行擴張,向哪兒擴張
向喀爾喀右翼擴張。
素巴第倒沒有很畏懼衛拉特。
他們跟衛拉特打起來,誰勝誰負還不一定呢,只不過如今的局勢,已經不允許喀爾喀再跟衛拉特開戰了。
本來素巴第是想跟準噶爾的巴圖爾琿臺吉達成協議,不過如今既然有劉承宗這么一個人物,素巴第認為自己親自過來跟劉承宗談比較好。
如果劉承宗能約束衛拉特,那么雙方便能相安無事,免除右翼的后顧之憂。
劉承宗若不能約束衛拉特,那情況更好,不是小好,是大好。
那說明這個漢人汗王掌控力不足,到時候他可以跟劉承宗一起討伐衛拉特,趁機吞并衛拉特的部眾、擴張喀爾喀的地盤。
車臣汗王碩壘則沒有素巴第的顧慮,也看不上袞布那種毫無責任感的行為。
他是此時此刻蒙古出身最為尊貴、本部勢力最強的大貴族,理應扛起維護汗庭正統的責任,并完成重振蒙古汗國這一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