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謝二虎作為劉承宗的頭號蒙古戰將擁戴其稱汗,但他內心深處其實不愿承認劉承宗是個汗王。
畢竟所謂的敦塔兀魯斯汗國,在他眼中一點兒都不正經,這個汗國發展到這個階段,權貴們都在干嘛空前團結,籌備下一場戰爭。
正經汗國發展到這個階段該干嘛了各路諸侯早該放開手腳內訌了
謝二虎倒不是想內訌,這節骨眼上元帥府如果內訌,他只能欺負欺負粆圖臺吉,剩下的誰也打不過。
就連同為旅帥的巴桑都打不過,巴桑那個旅裝備好。
左參將布赤,手下有漢軍炮手、西番貴族騎兵、西番平民火槍手。
右參將阿六,手下骨干是奢崇明的大梁叛軍,練出一群西南長矛手。
不說厲害不厲害,看著就很嚇人。
謝二虎想改革軍制,主要還是為了個人前途。
作為最早追隨劉承宗的蒙古頭目,謝二虎喜歡元帥府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的制度,長久以來,也受益于此。
但自從元帥府封官授勛,設立十三營,謝二虎官拜屯田營旅帥,這種情況就變了受了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的好處,就一樣要承受能者上、平者讓的代價。
制度沒變,局勢變了,以后幾乎不可能再有任何一個家伙突然竄到海上打仗,以后元帥府出戰很大可能都是遠征。
遠征意味著要運糧,在一個陜北饑民饑軍建立的割據政權里,珍惜糧食是一切的指導思想。
如何在戰爭中節約糧食
兵在精而不在多,行軍越快越好,決戰越早越好,開戰一擊致命。
順著這個邏輯往下一推,謝二虎發現自己的部下成為屯牧旅之后,基本上是跟這些原則反著來的。
他們人數眾多、戰力孱弱、軍紀糟糕,擅長在側翼戰場擾亂敵軍、截斷糧道、燒殺搶掠。
甚至就連引以為傲的輕騎行軍速度,實際上也不夠看。
在曠野地帶,他們不但能跟上元帥府的野戰營,甚至頭三天竄出去三百里也問題不大,三天之后或進入山脈丘陵與復雜地形,他們就跟不上了。
野戰營日常行軍速度是牽著牲口走六十里,這個速度挺快,不過也沒有快到天下無人能敵,基本上所有比較精銳的正規軍輕步兵、輕騎兵都能達到這個速度。
問題出在謝二虎很清楚,大帥的七個野戰營,就沒有輕步兵和輕騎兵,說他們是重裝步騎兵可能有點夸張,但那也絕對算不上輕步兵。
何況他們走六十里,并不是這幫人徒步只有這個速度,而是因為火炮和大車,一天只能走六十里。
作為高級軍官,謝二虎讓漢文先生給他讀過元帥府的步兵操典,先生讀完他就把操典還給虎賁營了。
有操典也沒用,操典要求步兵在任何道路條件下,只要有道路,哪怕是獸道,也都要能牽著騾子日行八十里,正常情況下不準騎,理論是官軍日行六十里,他們就要日行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