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小股明軍,莫與京確實看見了,就在黑河沿線的長城邊堡墩臺上,從八壩堡到四壩堡,每座堡子里都有零零散散幾十名守軍,沒完沒了地打放烽炮。
但莫與京也不在意,反正烽炮響了就已經被發現,再多響兩聲也無所謂。
他理都不理那些被調走駐軍的烽堡,一頭扎進高臺千戶所,當天就干了三件事,第一是告訴劉承宗,高臺被攻占了;然后立刻退出高臺帶兵奔赴李鴻嗣在駱駝城修建的防御陣地;最后下令改造防御陣地。
莫與京很清楚,就憑他手里連炮都沒幾門的蒙古加強營,憑借馬力,快打快走還行,想要用陣地戰的形式守住高臺千戶所,那是癡心妄想。
所以他只讓粆圖臺吉給高臺插了個旗,扭頭就讓人收拾明軍留下的破爛兒出來了,城里的火藥、冬衣、馬草、工具甚至鐵鍋,全部卷走,一屁股坐進駱駝城外李鴻嗣精心修造的防御陣地里。
李鴻嗣的陣地挺好,但不適合莫與京。
明軍陣地是里面是營,中間是矮墻,外邊是兩道壕溝,一重拒馬和鐵蒺梨,對明軍來說合適且堅固。
兩重壕溝都是大片倒刺,僅留了幾處空位站人,這幾個空位不是為了讓士兵以壕塹據守,而是作為炮兵的觀察哨。
明軍經常把炮稱作銃,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就是把炮當成銃用,甚至有時候列裝的炮比銃還多,裝火藥、塞彈丸、成排列的瞄準、射擊,是銃沒錯。
唯獨炮是不能在壕溝里打的,所以就會出現這種壕溝陣地,幾個人在壕溝掩體里觀察敵情,指揮炮隊瞄準。
莫與京手里沒炮,他本身就是明軍將領,對明軍戰法很熟悉。
元帥府上下有一股蒙古兵弱、漢兵強的風氣,但在他眼里不是這回事,人跟人說到底能有多大差別人不能脫離環境,就像戰法不能脫離武器裝備一樣。
這種壕溝防御方式對他的蒙古兵沒有意義,他們就算躲在營里,等明軍攻過來也得被炮子壓制到死,因為他們沒炮。
所以他讓人把內層壕溝里的木刺都拔了,直接埋在兩曾壕溝中間的平地上,挑了近半沒鎧甲的士兵鉆到壕溝里當掩體放箭使。
其實戰場上,最迷湖的人還得數東邊率領新募甘州軍的甘肅總兵官楊嘉謨了,他就尋思這烽炮怎么還一直響呢
其實仗打到這會,烽炮烽火這種傳遞軍情的方式已經沒有意義了。
這是個預警裝置,一直沒完沒了的響,后方也不能分辨情報,楊嘉謨只知道肯定有支敵軍駐扎在哪兒了,但具體駐扎何處,誰也不知道,因此他的行軍速度就非常慢,生怕叫人把軍隊偷了。
其實這兩個新募的甘州營,士兵都來自甘州五衛,盡管除了旗軍,還有各行各業的適齡青年,但甘肅本就很難找到跟軍事無關的閑雜人等。
畢竟這不是個省份,而是個軍區。
但這對楊嘉謨來說是好事也是壞事,好的地方自然是在甘肅募兵很簡單,身體沒有殘缺的適齡青年有一個算一個,都有一定的軍事常識,是當兵的好苗子。
壞的地方則在于,楊嘉謨必須保證他們盡可能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