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甘州營正是思想混亂的時候,這幫跟他請戰的世襲衛官根本就不知道,是軍隊的組織救了他們。
至少得正常打過一仗,讓士兵見著賞錢,把心定了,才能說正常指揮。
正當劉承宗心里想著戰后對參戰士兵賞賜問題,目光看著山下戰場,就看見北邊山道的塘騎交替退來,隨后山下背插黃色靠旗的傳令兵便向上山跑來。
傳令兵很快抵達山頂,拜倒報告道“大帥,東路磨盤嶺被三百敵軍攻陷,西路磙子溝、大小冰溝亦有敵軍行跡,塘兵不能抵擋。”
劉承宗緩緩頷首,返身進了老君廟。
在老君廟正殿老子塑像前的供桌前,幾名虎賁營的軍官正對照輿圖推演己方兵力進軍情況,劉承宗上前道“東路磨盤嶺、西路磙子溝、大小冰溝,叫敵軍奪了。”
很快,軍官們就標明三條山道的位置,劉承宗看了看,轉頭對傳令兵道“告訴馬千總,集中塘兵,務必遲滯大小冰溝、磨盤嶺的敵軍,放開磙子溝的敵軍;將情報告知馮將軍,準備接敵,盡快殲滅磙子溝的敵軍。”
這遭遇敵軍的一嶺三溝都在古浪峽主道路附近,元帥軍的張天琳與魏遷兒兩路大營進軍路線要遠得多,四路敵軍同時突破,會給馮瓤帶來很大壓力。
因為西路突破方向是柳條河,東路則會從山地直接突破到古浪堡。
這確實是劉獅子所沒料到的情況,他事先想到了明軍會從邊路山道突破,但是照他的想法,明軍應該會集結兵力從一路突破。
這是明軍慣用戰法,兵分五哨,包抄合圍。
但兵分四路的包抄合圍,就有點突破劉承宗的想象力了。
實際上是五路。
劉承宗走出老君廟,看見山下香林寺的攻堅已接近尾聲,香林寺附近所有據點已被拔除,甘肅二營的兵力已推進至香林寺正面,涼亭上的火炮也正在下山。
攻陷香林寺,只是時間問題。
就在這時,鐵柜山上響起元帥軍號炮,數支起火發出尖嘯沖天而起。
劉承宗循聲望去,南邊山坡與河谷相連的農田上,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里,一支明軍大隊列出松散陣線,從松林邊緣向北快速行來。
一個千總部,列出的陣型是標準的陣中有陣,整個千總部是一個分散的整體,分左右兩把總司,兩個把總司之下的五個百總大隊以前二后三的隊形排列,整個軍陣形成凹面。
像一只螃蟹,揮舞著兩只大鉗子向香林寺奔來。
明軍的援兵比劉承宗想象中來得快,但他并不驚慌,恰恰相反,看見這支援軍的第一時間,他就露出了兇狠又欣慰的復雜笑容。
戰爭期間,軍隊調動就是指揮官表達戰爭意志最直接的方式。
這支援軍,在這個時間,抵達這塊戰場,就是敵將清楚地表達出一個意志大明在甘肅還有敢戰的軍隊,你的所向披靡,到香林寺為止。
劉承宗本能地向南方河谷盡頭望去,明軍駐扎于古浪河的主將應該就在那,而他認為這員敵將表現出的膽氣,應該是老熟人曹文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