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衛城重新插上元帥旗幟那天,劉承宗率領更多軍隊逶迤南下,風塵仆仆的軍隊埋頭向著黃河一直走。
當升官和成仙的選擇擺在西營將士面前,所有人都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張獻忠的決策時間很短,但事情安排得很周密,攜帶莊浪衛的財貨、人口、田地黃冊,率二十名軍官、四十名師爺、六十個武弁伴當,攜良馬三十匹、財貨三十箱,出莊浪衛覲見劉承宗。
一塊出城的,還有垮著個臉兒的馮世林。
馮世林心想莊浪知縣是什么東西啊咱想當莊浪縣的城皇爺。
從今往后幾百年,每一任知縣至此上任,都得先跑到城皇廟里睡一覺聽候指示,咱的工作主要就是給他們托夢,這片土地上每一座土地廟里坐著都是咱的熟人,莊浪縣的城皇廟就是咱老馮家的家廟
跟這比起來,少活三十年也無非早點歸位。
就算張獻忠把他綁起來千刀萬剮、心剜出來、腸子拽出來,一把火燒成灰,馮世林都不在乎吃點苦、遭點罪,咋了嘛
一只腳踩在玉皇大帝的門檻子上,眼看著要成仙了,嘿他媽的張獻忠決定出城了。
馮世林能有個好臉才怪
莊浪河對岸的城西大營,劉承宗端坐營內,聽見塘兵報告“大帥,莊浪衛開城了,馮知縣帶著一百多人出來了。”
侍立中軍的楊麒問道“大帥,要不要吩咐虎賁,給他們個下馬威”
劉承宗輕笑一聲,擺手道“不必了,好端端迎進來就是。”
在他心里,他已經和張獻忠較量過下馬威這個東西了。
下馬威本質上就是告訴別人自己不是好欺負的,或者說自己不老實。
張獻忠在莊浪衛干的事,對劉承宗來說就是如此,傳達給他一個印象,就是張獻忠不老實。
老實人不會給別人找事,而張獻忠顯然很擅長給人找事,老實人吃虧沒夠兒,善于找事的人往往受益于此,這屬于兩種不同的人生策略,更好的收益、更大的風險。
他占了莊浪衛,當成自己的地盤來下令,其實就是找事,善于找事是很厲害的才能,因為找事有度,這個度拿不準,低了沒作用,高了是找死。
張獻忠也沒膨脹到認為自己劉獅子不能干掉他,他只有六千人馬,面對攜收取甘肅的元帥府得勝之師,真打起來沒有贏面。
他只是算準了,劉承宗干掉他不值。
一來寒了十萬叛軍的心,二來還要承受損失,就算六個兌一個,為了莊浪衛承受一千人的損失,對劉承宗來說也不值。
不值,就要使用戰爭之外的妥協手段,這就是張獻忠自己立個靶子,讓劉承宗討價還價的機會,中心思想就是避免自己被劉承宗吃掉。
他的目的,是進一尺,占了莊浪衛,情況好,就占個一年半載;情況不好,就退五寸,以劉承宗承認聯軍獨立首領地位,讓出莊浪衛。
只要成功,不論實惠還是威望,至少對兵少勢弱的張獻忠來說,劉承宗這個大元帥做出任何讓步,對他來說都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