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在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大明、元帥府、后金這五方兵力里,打破招降兩座城池的后金軍,是最富有的了,另外四方很有可能會因為財富而同仇敵愾。
但只要后金軍出邊,跳出這個包圍圈,進入哈剌慎蒙古的領地,那局勢就大不相同了。
劉承宗派到漠南的楊麒,就得跟大明干起來,不跟大明干也得跟漠南蒙古干,這跟他想不想沒有關系,人得吃飯,黃臺吉不信元帥府擁有比后金更強大的運力。
當然他們不因為糧食打起來,黃臺吉更高興,不打你們就得餓著,餓個差不多,英明神武的天聰汗就來解救你們了,轉戰西北的農民軍精銳,黃臺吉不介意再封出個跟孔有德地位相匹的都元帥。
不過這是后金軍知道的,他們正在撤退的路上。
而在明軍的視野范圍內,張宗衡并不知道黃臺吉要撤退,因為后金入寇宣大這段時間,黃臺吉給張宗衡的感覺就像個筆友。
天天給他寫信,長的、短的、真話、假話、吹牛,信里的內容什么都有,虛虛實實,有時候是真的有時候是假的,讓人什么都不敢信。
黃臺吉頭天說要議和,他準備退軍了,第二天靈丘城就丟了,再說議和退軍就沒人信了。
頭天罵陣,說自己就五百兵馬你們也不敢出城來戰第二天明軍六百人出兵,被后金兩萬人埋了,再說就四五百人也沒人信了。
可一旦你不信他說的話,不信他表現出的東西,他又會非常真誠,真的派了五百多人在城下耀武揚威,然后趁著一個黑夜領兵偷摸兒離開,等反應過來的時候大隊人馬已經走遠了。
與此同時在漠南戰場上,楊麒的先鋒部隊已沿黃河北岸,抵達歸化城西部的敕勒川。
在他們身后,是黃河兩岸漫無邊際的蒙古大營,漠北蒙古三汗被楊麒策動,答應加入這場爭奪漠南歸屬的戰役。
條件很簡單,他們負責跟著粆圖臺吉解決掉占領察哈爾故地的蒙古人,不必與后金軍交戰,那是楊麒的事,事成之后,漠南都督府在鄂爾多斯、呼和浩特與烏蘭察布的土地,由著來自漠北三部的牧民放牧。
這事對漠北三汗的誘惑其實并不大,盡管漠南有最好的牧地,但牧地對這個時代的蒙古人來說其實不值錢,漠北漠南根本不缺放羊的地。
整個漠南這么大一塊,其實只有兩個好地方,一個是孕育出土默特部的豐州灘,另一個是原屬蒙古大汗的察哈爾故地。
這兩個地方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能種地。
顯然,元帥府的劉承宗如今成立了漠南都督府,肯定不會讓他們在這里種地。
但世上任何事,除非只有一個人,才能心想事成;一旦出現兩個人,要做一件事就得妥協。
更何況如今漠南與宣大這么一個不算特別大的地域,擠進來五方人馬,那么顯而易見,這里發生的任何事,結果都不會讓任意一方感到滿意。
漠北三汗答應出兵只是沒辦法了,他們必須得挑個人打,但進攻意愿、難度和代價綜合考慮,由大到小排出來,就是漠南蒙古、大明、黃臺吉、劉承宗。
大明富裕,但不好打;黃臺吉也類似,而且今年打了黃臺吉,明年后金軍隊就會報復回來,好在黃臺吉就在宣大,如果運氣好能直接把他殺了,一了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