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相同之處,是到他這里要錢要糧,就好像經過天啟年與東虜大戰,修出一大堆邊堡邊城之后,爺爺留下來那一千多萬兩內帑還在一樣。
這讓他頭疼不已,看見要錢要糧就惡心甚至想吐。
崇禎很想對要錢的韓王回一句‘去你媽的蛋’,但皇帝身份讓他不能這樣說,只好批復自己想辦法修王府,而且不準再擴建了,王田的稅記得交。
實在韓藩不是河南的周藩或山西的晉藩、慶成王一系,否則他甚至想罰半年祿米。
可是想想,韓藩一年攏共才十一萬石,就算罰一半兒也得不償失。
至于楊鶴請求固原軍的軍餉,崇禎是慎重考慮了一番的,可最后還是僅僅在口頭上夸獎了楊鶴一番,撫策做的不錯,固原鎮兵餉以及賑災的事,讓兵部和戶部去拿主意。
崇禎也想賑災,可他實在沒有更多的錢了。
倒是最后一封奏疏,讓他覺得新奇極了,他已經聽了三年流賊這個名號,卻從沒見過流賊給他寫信的。
寫這封信的人,叫劉承宗,與韓王的奏疏一起夾帶過來,送進了紫禁城。
字體是非常工整的館閣體,讓人看起來很舒服,應當不是草莽之輩,受過正經教育。
劉承宗的字比這要狂得多,這封信是楊鼎瑞寫的,只是用了劉承宗的名字。
開頭幾句話,祝愿皇帝身體健康,而后敘述了他的生平,典史之子、秀才出身、做過邊軍、饑餓還家、救父落草,成了反賊頭目。
崇禎看著書信,心里冒出一個念頭,這是個跟他同歲的人,比他小幾個月。
然后說了所見所聞,率軍逐食而居,攻城掠地實非所愿,只是窮苦者眾多,饑餓難耐,希望皇帝不要怪罪。
其次提及招撫政策,說他并非不愿受撫,只是邊軍無餉、地方大旱,寇因饑餓而起,饑餓不除,則寇亦不除。
如今朝廷已經沒有辦法供給他們的軍糧,即使降下天恩給他總兵一職,手下軍士無法安插地方,其俱因無餉而反,招撫之后如仍無餉銀,復叛之時他也難逃其咎。
何況地方官員多有敵視,雙方都不敢信任,恐怕將來身死人手。
因此斗膽向皇帝潛送書信,只為表明心跡,不愿再擄掠四方為非作歹,望求得青海宣慰使一職,西出與海賊廝殺,絕北虜海賊交通之患,鎮衛藩籬。
另為兄長求西寧衛指揮使一職,以防邊將閉守關門使其孤立無援,情真意切,望陛下深思施恩,以全不愿為盜之小民一條活路。
該如何形容崇禎看見這封信的心情呢?
不是高興。
是委屈。
三年了,三年,終于有個小弟弟跟自己說,你是皇帝。
我不要你給我錢,也不要司禮監內閣和六部與地方百官的配合。
只要皇帝開尊口,一句話,事我就給你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