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末摸完之后,也是點了點頭,不過還是有點遺憾。
這種從里面感受的感覺,當然沒有從外直接往內感受的收獲大,就像是給病人做診斷一樣,當你知道了診斷結果去反推疾病的癥狀,和你通過病人的癥狀,順推病人的診斷,這個過程不一樣,收獲也不一樣!
而就在這個時候,手術室的門又被推開了,赫然正是閔宏從外面走了進來。
靠近手術臺后,看著陸成正在切除竇管,便點了點頭說:“不錯不錯,小陸還是不錯的,像這種結核性髖關節炎,就非常容易通過股骨產生竇管,往膝關節處順流而下。而這樣的竇管又非常隱秘,如果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漏掉了。”
“小陸,你繼續延伸一下,看看這個竇管的終點在哪里,有沒有破開膝關節的關節腔?”
閔宏不愧是閔宏啊,即便是沒有靈巧之觸,就馬上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講出來了這條很容易出現但很難發現的竇管走向。
一下子,林輝和季末等人便聽明白了。
陸成聽了后,也是覺得,自己和閔宏相比,還是差了好多,現在的自己,水平還遠遠沒到可以教學的程度:“師父,大概在收肌腱裂孔的位置,沒有再往下延伸了,是一個盲道。”
給人教學,又不是示范一下手術該怎么做,操作該做到哪里就可以了,而是要以教學對象能夠理解的方式,告訴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根據他的知識儲備一層層地往下面推,這就是因材施教!
閔宏在這個方面的掌控度,絕對是頂級的,也不愧為教授之名!
“哦,那行,那你先搞,我上臺之后,我們一起去看看其他兩條竇管。”閔宏也是非常相信陸成的專業性,能夠發現這條竇管,自然就能探出來它到達的大概位置。
“一條通往坐骨神經,一條通去了股管,這個病例還是非常有意思的。”
閔宏說話間,神情竟然隱隱變得有些興奮起來,似乎遇到了好玩的事情。
而聽到閔宏這話,林輝頓時整個人都有些不好了。看閔宏這樣子,似乎現在追求的東西和他都不一樣了。
林輝、朱歷宏和常威隆等人,在做手術的時候,都是希望手術越簡單,病人的情況越簡單越好,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手術效果和自己手術后的獲得感。
而閔宏了,似乎更加喜歡有一些挑戰性的手術。
平時那種常規的關節置換,甚至更難一點點的關節畸形的關節置換,都好像是在程序化地做手術而已!
即便術后給病人帶來的效果很好,但好像這種事情變得司空見慣了,其實獲得感就沒那么足了,所以喜歡收一些有意思的病人,就比如重新評估髖關節置換的手術指征啊這些。
目前,骨科四病區做關節置換手術年紀最大的人是在九十六歲!
按照常規,這個年紀的人,很多醫院和很多地方都會建議患者保守治療,畢竟可能他的壽命就沒幾年了,感覺是沒必要。而且風險極大,很容易就下不來臺。
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生命要分成質量的生命和無質量的生存時間兩種。
假如九十六歲的老人骨折之后,保守治療后,即便術前的身體狀況再好,幾乎就不用想著再能夠站起來了,這種生命,就只是生存時間,或者說是折磨的時間長短而已。
但是,如果可以通過手術,讓其在一個月內站起來,甚至去小區遛彎的話,對于他這個個體而言,就是一種救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