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1世紀初,華爾街有句非常有名的話——只有傻瓜和勇士,才去買華夏的不良資產。
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企業改制、資本私有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直接讓華夏銀行業所累計的不良資產達到了驚人的1.4萬億之多。
這些不良資產的形成原因很簡單——在這20年里,無數的企業,尤其是國企,即便是在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往往也能從銀行貸到錢來發工資;
雖然這些企業里,固然有的最終成功突圍,成為小有名氣的企業。比如希望集團、比如由豫省漯河肉聯廠發展而來的雙匯集團;
但是更多的,則是各地的企業,即便拿到了銀行的貸款,最終走向了破產。
這種“不考慮風險,盲目貸款”的銀行行為,在后世完全無法想象;但是在改革開放初的20年,卻是件極為尋常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這時候各地政府的“財”“政”不分家,尚未民營化的銀行是需要服從于當地政府的意志的;而各地曾經的知名企業遇到生存困難,即便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病入膏肓的那種,當地政府怎么可能坐視不理?
按理說,以華夏的龐大市場體量和經濟發展速度,如此規模的不良資產應該是各大資本眼中的香餑餑才對——畢竟那么多用于抵押的廠房、土地、產品、品牌、證券等等,不少是極有價值的東西;
但是很可惜,由于華夏的體制跟西方社會截然不同,這些不良資產完全不是純粹市場行為下所產生的不說,華夏當前對于企業處理這些不良資產的要求也與西方截然不同,因此國外各大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對其很有些畏之如虎——對業務再剝離有著苛刻要求不說,華夏目前也沒有二三級市場去接盤,你讓他們怎么玩?
而現在,楊鑄便遇到這種困擾,在他面前只有兩條路:
要么,一拍兩散,小圈幫的那120億美元讓他們自己處理,是虧是賺干他P事;
要么,硬著頭皮接受上面的條件,然后使出渾身力氣和手段,把這些實際長期價值可能達到數百億人民幣的不良資產努力盤活。
………………
沉思了許久,等到車子快行駛到李駿在帝都的公司辦公室時,楊鑄終于抬頭:“你待會給你堂哥他們去個電話。”
“我的想法是,這第一批120億美元,可以進入國內,他們要求的10%年回報率我幫他們兜底;但是……后面的資金就暫時不要進來了。”
李駿聞言,腳下一哆嗦,車子差點熄火:“楊總,你瘋了,上面這么苛刻的條件你也想答應?”
楊鑄點了點頭:“如果只是接盤24億美元不良資產的話,憑借著鑄投商貿和鑄投國貿的底子,我還能消化,如果挑選和運作得當的話,那些企業還可以成為我們商業版圖里的有益補充;”
“但是,未來五年內,每年都塞進來這么一大筆企業的話,我肯定消化不了;因此,先就做這么一錘子買賣吧!”
李駿知道楊鑄最近在搞一些大動作,因此對于資金極為渴望,這才愿意硬著脖子接了這么一批爛攤子,但是他還是有些為難:“可是你也知道,小圈幫這120億只是拿來探路的,如果你只接這么一錘子買賣,那其余的錢怎么處理?”
“還有,小圈幫現在已經跟其余14K之類的其余幫派結成戰略同盟了,如果國內的道路走得通,其余幫派沒理由不跟進資金;”
“道上人的人即看重利益也看重義氣,說好了共進退,結果只有小圈幫吃了口獨食,這讓其余幫派怎么看我們?鬧不好會影響彼此關系的。”
楊鑄撇撇嘴:“你們道上的事情關我P事,自己解決去!”
李駿幽幽地看著他:“你可是共助網的大股東,而那些幫派,則是共助網的小股東兼海外各國子系統的運營者。”
楊鑄頓時語塞,這才想起了合勝和和14K之類的幫派在這塊還跟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想到自己的另外一些規劃,楊鑄強自按耐住了心中的狂躁,思索了好一會才說道:“還是那句話,后續資金暫時不要進入國內,至于那些錢該怎么處理……”
“你跟他們溝通一下,先讓他們報個準數,然后我想想看能不能就在歐美那邊搞幾個項目,在保證投資回報率的同時,把這些錢消化掉了!”
李駿大喜,自己這位新老大或許在別的方面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爛毛病,讓人覺得不太靠譜,但在賺錢這一塊的本事卻是很讓人信服的,當初李虎等人執意想讓楊鑄出面接手那120億美元,說到底也是因為個原因——要不然你以為他們沒有別的止損方法?退一萬步講,把這些錢全部拿來買重金屬或者國債總歸是可以的吧?
看著李駿喜上眉梢的模樣,楊鑄心中更為煩躁。
今天的談判過程中,他隱隱有種明悟,上面提的這些近乎于苛刻的要求,與其說是“手續費”,倒不如說是“入場券”——讓他全方位進入國內大豆產業的入場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