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領導便在他們的考核內容上加了一條,讓他們配合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加快該地區普通話的推進進程;”
“于是第二年,也就是今年,他們領導下鄉視察的時候,為此專門跑到了幾家農戶家里去,想要看看普通話的推行結果;”
“結果噼里啪啦一頓聊,那些老鄉們說的話,我同學的領導愣是沒聽懂,全靠表情和手勢盲猜了一下午;”
“嘿嘿,后來你們猜那位領導回來后怎么跟我同學說的?”
看著一臉賊笑的蘿卜同學,小丫頭想了想:“責怪你同學工作開展不得力,老鄉們還是不會說普通話?”
張孟平壞笑著搖了搖頭:“不是,在領導視察之前,我同學就跟那些老鄉打招呼了,他們說的全是普通話。”
小丫頭皺著小臉想了一會后一拍手:“是了,肯定是那些老鄉們的口音重,你同學的領導聽不懂。”
張孟平大大地翹起了一個拇指:“弟妹果然聰明!”
“其實大莫古那邊由于非常靠近陸良縣城,那么多年來老鄉們已經逐漸習慣用漢話溝通了;”
“只不過那邊的口音非常重,許多方言發音和用詞更是與書面用語完全不一樣,因此一下子說起普通話來,發音極為怪異不說,內容也讓人宛如聽天書。”
“所以那位領導回來后只有一句感慨——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咱們陸良人說普通話。”
楊鑄聞言,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事實上,滇南這邊一度很流行這句話,并且用區域的形式劃分出了普通話的亞概念,比如……
彌勒人總會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彌勒人說普通話;并且非常自豪地自稱自己說的是彌勒普通話;
曲靖人總會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曲靖人說普通話,并且一臉自得地宣稱自己說的是囚勁(曲靖)普通話;
而春城這邊就更離譜了,除了有同樣的描述外,還一度為究竟是“官渡區普通話”更能代表春城還是“馬改(馬街)普通話”更能代表春城,爭吵了十余年……
這種自我調侃的區域流行文化,其實全國各省隨處可見,不過當下貌似只有滇南非常流行,由此可以看得出,滇南人其實骨子里帶著一種樂觀心態。
不過楊鑄和小丫頭也明白了蘿卜的言下之意——語言這種事一味強求未必有效,等到經濟和文化發展起來,與外界的溝通多了,自然而然就能把那層障礙消磨掉。
看見兩人所有所思的樣子,蘿卜同學玩心大起,沖口來了句:“既然來我們囚勁大木古了,就一定要好長一哈我們的油炸大洋藝;走,帶你去腫脖子克!”
小丫頭聽著那語腔怪異的發音,笑的肚子都抽抽:“蘿卜哥,你說的是什么啊,為什么有一半內容我都沒聽懂?”
張孟平嘻嘻一笑:“這是我同學跟我模仿的陸良普通話,翻譯過來就是【既然來我們曲靖大莫古了,就一定要嘗一下我們的油炸大洋芋,走,帶你吃飯去】!”
小丫頭第一次聽到這種完全不在她認知體系內的方言,頓時興趣來了:“蘿卜哥,【腫脖子】是吃飯的意思?那還有沒有其它有意思的方言?”
張孟平愈加得意:“必須有啊!據說滇南方言還傳承著部分古漢語的發音呢,聽好了……”
“【板扎】……就是好、厲害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