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于C端用戶就完全兩碼事了,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即是購買決策者,也是產品使用者,”
“由于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他們他們考慮的因素更加多維,價格、品質、口感、便利度、使用場景、情感附加值等等,都會考慮進去;”
“由于他們中的大多數,對產品認知的專業性遠遠不及B端客戶,因此,產品的【體驗性】遠遠大于產品的【實際價值】;”
“在這一塊,你們女人名牌服裝便是代表,想必你想想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林可染點了點頭,楊鑄說的第一點區別她也懂,雖然之前沒歸納,但是這種最基本的知識她還是明白的;因此她期待的是楊鑄接下來說的二三點。
果不其然,楊鑄沒怎么停頓便繼續說了下去:“由于產品用戶的復雜度有區別,因此,第二點——產品設計地原則也有明顯區別;”
“簡單來說,C端的產品面向人性設計;B端的產品面對理性設計;”
“對于B端用戶,雖然決策流程長,決策因子也多,但本質上并不復雜;你只需要拿出一大堆檢測報告、價格數據之類的材料,滿足他們【產生利潤】、【降本增效】兩大核心需求,就基本上能打動企業老板了;”
“但是C端用戶不同,我之前說過,大部分消費者對于自己購買的產品、尤其是咖啡這種新興飲品的認知度等同于小白的;”
“因此對于他們來說,主觀感受和價值認可度才是他們首次購買的核心驅動因子,而產品體驗度則是他們復購的核心驅動因子;”
話音剛落,林可染便明白楊鑄之前打那么多叉的原因在哪了。
“你是說,我們的產品設計方案犯了主次錯位的錯誤,更強調品質等產品體驗強化,而在價值認可因子這塊設計不足?”林可染小臉有些激動,仿佛得到了正確答案的優等生。
楊鑄點點頭:“沒錯,這是這些新品方案存在的最大問題。”
“所謂品牌,與商品名其實最表象的區別就是……一個是擁有著忠實擁躉,使其不斷重復購買;而另一個則是一次購買之后,便忘得干干凈凈;”
“許多人以為,只要能增強產品的復購率,就能構筑出一個品牌來了;”
“但是,大部分人忽略的一點是……在這個商品極大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家憑什么回來重復購買?”
“就因為你品質比別人更好么?”
“呵呵,我說過,當今國人99.99%對于咖啡的認知完全是小白水平,你確定他們真的喝的出好壞?”
說到這,楊鑄想起了滿大街的“藍山咖啡”,又想起了后世的普洱茶市場。
明明送的是正山古樹,卻被某些長期被偽劣產品荼毒的外省消費者指著鼻子罵是假茶,并且拿出9.9包郵的冰島來炫耀說:“這才是真貨”。
一個茶,一個咖啡;兩個行業之間雖然細節有許多不同,但后世的許多現象卻驚人地相似。
………………
聽到楊鑄的這番言語,又想起了這兩天小丫頭和張孟平痛不欲生的表情,咖啡資深愛好者.林可染眼角跳了跳,很沮喪地嘆了口氣。
雖然不愿意承認,但國內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咖啡的評判標準一無所知,在被速溶咖啡澆灌了幾年之后,很有些“李鬼壓李逵”的趨勢。
楊鑄見這貨一臉沉痛的表情,毫無誠意地聳了聳肩:“順便告訴你個數據;”
“根據工友之家最近幾個月【消費者行為熱力圖】整理出來的數據;今年,也就2000年,消費者的平均注意力時間只有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