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獻聽了神色一凜,“弟子明白!”
墨門和儒家學術上的差別還不至于不死不休,但是墨門“輕喪節用”的理念,卻是要了儒家的老命。
墨門認為現在的生產力還比較低端,老百姓的生活比較困苦,辛辛苦苦一輩子也攢不下什么家產。因此婚喪嫁娶什么的,最好不要大操大辦,這樣多有一些積攢,日子就能好過一點。
但是儒門不一樣啊!
要知道這個時代還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年代,也沒有科舉八股什么的。
儒門弟子主要的就業方向就是司儀啊!
儒家為什么這么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什么這么講究階級秩序?因為這就是人家吃飯的本行專業!
有些人可能就不信了,儒門這么大的名頭,怎么可能是做司儀?
是不是太low了?
但其實并不low,因為這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十分單一。
《左傳》中有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意思就是國家的重大事項只有倆,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其他的那都不叫事兒。
這也是當時公務員錄取的兩大重要方向。
貴族們平時要想體現自己的逼格,幾乎沒什么手段。
所以能操辦祭祀禮節,就是一項重要的技能。
儒就是脫胎于掌管治喪、祭神的方士。
《說文解字》中對儒的解釋是,儒者,術士也。
儒者血統純正,裝逼水準專業,很快受到了貴族們熱烈的追捧。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你瞧瞧,這多有逼格!
按理說,貴族們怎么作死,都是他們的事情。
但是孔子的出現,卻破壞了整個社會的生態。
——因為孔子靈光一閃,搞起了擴招,結果光弟子就有三千人!
三千殯葬界的精英,對于一個弱小的魯國意味著什么?
既然貴族不夠死的了,目標自然盯上了尋常的百姓。
他們的理論十分震懾靈魂。
——父母死了,還不傾家蕩產,你還是個人?
大操大辦是必須的。
沒錢趕緊借去。
守喪必須守夠三年,要是三年后沒有虛弱的需要人扶才能起行,那就是畜生不如!
所以儒家治國的理論,首重什么?
當然是孝啊!
社會秩序靠什么維護,當然是“禮、樂”啊!
當初,齊國為了對付在魯國政壇嶄露頭角的孔子,讓人給魯國的國君和執政的季桓子,送去了美女駿馬。
魯國這最重要的一君一臣,都沉緬于美色之中,荒淫無度,不思朝政。
子路就對孔子說了,咱們走吧,魯國這是藥丸。
孔子想了半天,回答子路,我覺得我還可以忍忍……
沒過幾天,魯國進行了郊祭,結果郊祭之后,魯君沒有按照程序,把祭祀余下的熟肉分給士大夫們。
于是孔子轉身就周游列國去了。
——你可以禍國殃民,但你不能侮辱我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