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對“離海”的戒備防范能力是有著充分認知的,周德功認為自己幾次深入“離海”進行探查,最終能夠全身而退,絕不是“離海”沒有察覺到自己的行動,而忽視了自己的存在。
與之相反的是,周德功覺得從自己進入“離海”設置在大陸上的“緩沖地帶”的那一刻起,自己的行蹤就是處在“離海”的嚴密監督之下了。
在這種被時刻關注的情況下,“離海”對自己的行動意圖,絕對是能夠察覺的出來的。
這樣的情形,沒有讓周德功感到被“離海”輕視之后的尷尬。
他覺得,自己前幾次的探查行動,之所以會無功而返,就是源于自己對于“離海”現實環境的無知。
在自己每次展開的探查行動中,看似已是準備的足夠充分了,但實則只是一種安慰自己的假象,其中是有著巨大隱患存在的。
這個隱患問題,就出在后勤的保證供給方面上。
而出現這個隱患的原因,就在于周德功過高的估計了自己在“離海”的海域環境中,開展行動的具體效率。
當他實際進入到“離海”之后,面對著“離海”廣袤無邊的海域,知道自己若想要在行動中有所作為,勢必是要進行一個較大范圍的探查的。
只有保證了這一點,才能通過專門開展的行動,發現沒有被族群保留的史籍資料所記載和描述的新鮮事物,搜集到對于補充既有認知和改變相應觀點的有價值的信息。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他原先準備的五日口糧供應與飲用水的保障,相對于龐大且復雜的探查行動來講,簡直就是個“杯水車薪”之舉了。
首次探查“離海”的行動,就是在斷糧斷水兩天之后,無奈的被迫中止了。
其后展開的幾次探查“離海”的行動,在意識到后勤出現問題之后,周德功就增加了口糧的供應保障時日,攜帶更多的飲用水以確保不斷水,志在取得行動的進展。
但在這幾次的行動中,周德功還是面對了同樣的結局。
在探查沒有絲毫進展的情況下,他依然是在最后的關頭,因為無法解決在第一次行動中所遇到問題,而只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之抱憾,異常沮喪的返回到大陸上。
所以,當周德功站在“離海”的海岸線上,眺望著浩瀚的海面,對自己的行動展開深刻的反省后,他終于意識到,自己行動中的“軟肋”薄弱之處,其實是早已被“離海”所知曉了。
“離海”在擁有著“圖蒙塔特世界”最強科技力量的情況下,確定有著先天條件不足的他,在所有海域被絕對掌控的狀況中,是不會折騰出怎樣的水花的。
這個不管是聽起來,還是看起來,都是不會讓周德功感到好受的情況,卻是即便不說出來,也是可以讓他想的通的一個現實。
有著先天的不足,再加上自身所暴露出來的“軟肋”,“離海”怎么會對自己深入它的海域進行探查,當做是必須要予以戒備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