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種雞都是一般年后沒有多久時間就如買回家來,養到過年的時候,等著家里的那些奮斗在外的年輕人回來殺雞。
還養了一些麻雞,麻雞的外觀毛色是分為麻黃、麻棕、麻褐三種顏色,體重較輕,而且公雞一般一公斤多,母雞一般一公斤不到,生長周期短。
麻雞的肉質比較鮮嫩。
我家的雞鴨都是放養式的,通常口感比較甜,家家戶戶的雞鴨都是這樣養大的,多給一點吃的,讓它們吃飽來散步,抓蟲子,吃沙土,洗澡,我家那邊有一個土堆。
那個地方簡直就是它們的樂園,家里戶戶的情況跟我家都差不多。
一年有三大重要的節日,分別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這個時候就通常殺這個雞種吃。
這里養的鴨大部分都是麻鴨,哪一個種類的我就不知道了,我知道鴨的羽毛全身有褐色灰的這些,生長期挺快的,4個月就養的很大,它的羽毛就已經很豐盛了。
浮鴨生長期長,公的浮鴨可以長到5公斤,而且很長大,一年下來,母的浮鴨重要只能是1.5公斤最多了。
主要是它們不會經常走動,給它們吃飽以后就會一直待在一個地方,很溫順,很是聽話,還喜歡黏人,經常和人待著。
吃的食物也比較雜,不會挑三揀四,相比較雞和麻雞,它們更好養活。
這里常出現的鳥類有麻雀鳥體型比較小,經常偷吃稻谷,偷吃就算了,偷吃了到了房間,從窗戶里面爬進去,然后又不知道從哪里出來,每次我都抓上幾只。
直接燉湯喝,加個雞蛋,放點鹽,把羽毛撕去,清洗干凈,很快就能弄好。這里的這種鳥類最多,我的鄰居和嬸嬸們經常抓到它們來,燉一窩大補湯。
這里的家家戶戶都還會養條狗,有些老人家里,養的狗有4只。
養的狗多,就是希望家里能有個響動,大部分狗都不會咬人,不知道是通靈性,還是因為這個村莊上的人都認識,反正基本見過幾次,它們也都失去狂吠的聲音了。
反而轉向搖尾巴,經常在老人們身邊,老人們對狗也很是喜歡,反正互相陪伴,狗感覺特別愛睡覺,很容易困,整天就趴在前門涼快的地方睡覺。
村莊上的人做飯方式跟我家也一樣,還喜歡省電,大家都是燒柴火炒菜,炒出來的菜味道更美味。
即使每家每戶都買了煤氣,還是不經常使用。
一方面不怎么會用,另外一個方面,經常在家弄柴火,導致前院,后院,左旁邊,還有右旁邊都放滿了一堆堆的柴火,冬天的時候還喜歡去山上弄柴火,這也是我童年的一個回憶。
現在這個夏天,還很喜歡吃自家種植的苦齋菜(別名:敗醬草)。
它屬于野菜,涼性,多用于煲湯,味道另類而有特色,我家后院的小土丘旁邊種了一摞摞的,現在天氣炎熱,要經常給它們澆水。
苦齋菜又名苦齋婆,生長在南方,具有清熱,祛濕,解讀的功效,還有一年四季都長著。
苦齋菜有干菜也有鮮菜,一般都是曬干菜入湯直接食用的,反正我家很喜歡,這個村莊上老人們也很喜歡。
苦齋菜煲豬骨是我家日常用的湯品,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正適合這個夏天。
這個村莊上還有很多別的小故事,小事物,我目前能想到的就只有這些,善于對生活思考的人才能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