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刺史府,趙匡胤結識了高懷德。隨州刺史董宗本是高懷德的姐夫,高懷德就是董遵誨的親舅舅,懷德比趙匡胤大一歲,功夫和談吐都非常人可比。
高懷德和趙匡胤一樣都是出身軍伍世家,高懷德的祖父高思繼,曾任后唐中軍都指揮使,被稱為“河北第一槍”的高家槍;父親高行周是天平軍節度使、臨清王;高家槍如今傳到高懷德這一代。
槍挑一條線,棍打一大片。趙匡胤和高懷德,一個使棍一個使槍,英雄惜英雄,二人經常在一起談論兵法武藝,較量槍棒,相談甚歡。
閑來無事,趙匡胤細心揣摩盤花棍,將其中的劈、崩、掄、掃、纏、繞、絞、云、攔、點、撥、挑、撩、掛、戳、蓋、壓、穿、托等,配合步法身形,歸納總結成仙人指路、韋馱獻杵、老夫當關、順水推舟、猛虎下山、神龍擺尾、玉鳳點頭、金蛇纏腰、橫掃千軍等十八式基本套路。
將一套盤龍棍練得虎虎生風,身棍合一。
少林功夫中,有一項絕活就是少林棍法,相傳就是趙匡胤所創。趙匡胤也被尊稱為棍術鼻祖。
一天,趙匡胤和高懷德在一起討論《孫子兵法》用兵征戰之事。
高懷德道:“《孫子兵法》是戰法。”
趙匡胤道:“《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而是不戰之法;不是戰勝之法,而是不敗之法;不是以少勝多之法,而是以多勝少之法。”
董遵誨在旁邊經過,也加入了討論,一上來,他就咄咄逼人,說話非常強勢“兵法就是戰法,不然怎么叫兵法?”。
趙匡胤道:“孫武子講的戰法,是要先勝后戰,等勝機出現了再戰,沒有勝機就永遠不戰。孫武子還講不戰,因為不戰就沒損失。打仗就是要先運籌帷幄,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得勝利,不是一上來就打,打不贏就不要打,如果感覺打得贏,但是代價太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也不能打。”
高懷德非常贊同趙匡胤的觀點,道:“孫武子的意思是打得贏也打得起,也不要著急打,看看能不能兵不血刃,就能讓他投降,這就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不是戰法,趙匡胤的這一觀點,徹底顛覆了后世人們對《孫子兵法》的認知。
董遵誨辯論不過,氣惱地拂衣起身而去。當時吩咐廚房,再給趙匡胤的飯菜里多加點辣子和鹽巴。
不受天磨非好漢,不遭人妒是庸才。趙匡胤也是血性漢子,時間長了,也受不下這種窩囊氣,沒多久他便向董宗本辭行。
高懷德前來送行,趙匡胤握著高懷德的手,二人難分難舍,相約將來一起效命蒼生,二人灑淚而別。
趙匡胤繼續浪跡天涯,隨州城里那些紫色的云團也隨之消失。
《宋史》載:太祖微時,客游至漢東,依宗本,而遵誨憑藉父勢,太祖每避之。遵誨嘗謂太祖曰:“每見城上紫云如蓋,又夢登高臺,遇黑蛇約長百尺余,俄化龍飛騰東北去,雷電隨之,是何祥也?”太祖皆不對。他日論兵戰事,遵誨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辭宗本去,自是紫云漸散。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玉不琢,不成器;鐵不煉,不成鋼;人不磨,不成才。如果你能扛八百斤的擔子,上天絕不會只給你七百九十九斤,因為他相信你能。生活終究會給你答案的,但絕不會馬上把一切都告訴你,只要你扛得住,總會有華枝月滿的時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