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九,大宋援軍又在易水(今大清河)南岸布陣,與遼軍夾河對峙,企圖待京師軍趕到后再行決戰。耶律休哥金盔金甲胯下一匹黃驃馬,再次殺入陣中,遼景宗見耶律休哥的戰馬披著金甲,實在太過扎眼,容易被宋軍弓弩手射殺,為隱蔽主力,“令耶律休哥以玄甲白馬易之”。遼國皇帝讓自己的愛將耶律休哥換一匹披著黑甲的白馬當坐騎,率精騎渡河,擊破宋陣,宋軍援軍敗走。宋將荊嗣率領一千多人突圍后逃往莫州(今任丘北鄚州鎮),耶律休哥率眾追擊,一直追到莫州,俘宋將數名,宋軍死傷甚眾。
《遼史》載:“(宋軍)橫尸遍野,生擒數將以歸”。宋軍丟盔棄甲,橫尸遍野,潰不成軍。事后遼景宗賜給耶律休哥金盞,勉勵他道:“卿勇過于名,若人人如卿,何憂不克!”
十一月初十,太宗宣布御駕親征,三天前,他任命秦王趙廷美為東京留守,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陳從信為副。當日,宋軍重振旗鼓從莫州趕回瓦橋關,試圖挽回敗局,結果再次不敵耶律休哥,戰敗而回。
十一月十三日,趙光義領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兵從開封出發北上。太宗為什么這么遲才御駕親征的呢?想必是在高梁河之戰中被打怕了,高粱河一戰,太宗命懸一線,還差點被抓了俘虜,連皇位都差點給了大侄子趙德昭,他能不怕嗎!
遼國此行的目的是為了報復宋朝,而不是攻城略地,遼軍四戰全勝,該搶的東東已經搶了,達到了教訓大宋的戰略意圖。遼景宗耶律賢得知趙光義率軍前來,害怕剛剛取得的這點戰果再泡湯了,無心戀戰,當即宣布撤出雄州,班師回朝。
十四日,太宗到達長垣縣,任命河陽三城節度使崔彥進為關南都部署。這時前線傳來戰報說:“大破契丹萬余眾,斬首三千余級”。《宋史》載:“關南與契丹交戰,大敗契丹。”《續資治通鑒長編》也只是備注了一句:“關南言大破契丹萬余眾,斬首三千余級”,說宋軍擊破遼軍一萬多人,殺死三千多,此事是真是假,《遼史》里沒有記載,只是大宋一家之言,可信度不高。
十七日,遼軍開始陸續撤出瓦橋關,撤向幽州。遼軍不玩了,人家已經撤出了戰斗,瓦橋關之戰就此偃旗息鼓。
二十日,御駕親征的趙光義抵達大名府,距離前線還有七百里,此時前線傳來消息,“契丹皆遁去”。一聽說遼軍跑了,趙光義來了精神,此情此景,禁不住吟詩一首:“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云高。”下令全軍開始慶祝勝利,無論如何,氣氛先搞起來!
二十六日,遼軍回到南京(幽州)后,遼景宗對部下進行嘉獎,加封耶律休哥為于越,“大饗軍士”。
遼軍遁去,趙光義成了打醬油的,揚言心有不甘,想趁著遼軍撤退,準備再次北伐,結果宰相大臣紛紛表示:“養驍雄,廣積儲,寬諸期歲之間,用師未晚”。太宗深表贊同,“帝深納其說,即下詔南歸”。
瓦橋關之戰,二十萬遼軍,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將瓦橋關圍而不打,或者說圍點打援,隔靴搔癢,小勝了四陣,雙方都沒有太大的傷亡。此戰,宋遼雙方都說自己打贏了,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不過,在宋人的心里,這或許是大宋歷史上最尷尬的一場“勝仗”。
遼軍撤走,瓦橋關危機不戰自解,趙光義就在大名府住了下來。半個月后,太宗開始檢閱軍隊,結束后,在用帷幕搭成的臨時宮殿中宴請眾將官。閑暇的時候,趙光義命人架設圍欄,聚眾狩獵。不久,又任命保靜軍節度使劉遇為幽州東路部署,威塞軍節度使曹翰為幽州西路部署。十二月十六日,太宗見北邊再無戰事,便詔令大軍,班師回京。
◆憋屈的富二代
趙普任相時,參知政事盧多遜跟趙普一直是死對頭,天天想辦法給趙普潑臟水。在晉王趙光義和盧多遜的聯合打擊下,開寶六年(974)八月,趙普被罷相,貶為河陽三城節度使。趙普離開中央權力中心,自己的妹夫侯仁寶,也跟著受了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