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寶,汾州平遙(今山西平遙)人,后周太師、齊國公侯益三兒子,洛陽豪門大族。大宋建立后,趙匡胤賜侯益為中書門下禮節,待遇如同宰相。侯仁寶住在洛陽,“有大第良田,優游自適,不欲親吏事。”高宅大院、良田萬頃,生活得悠然自在,“以蔭遷太子中允”,這個頂級富二代,本無意仕途,對當官處理政務沒什么興趣。
妹妹嫁了這么個公子哥,趙普心里面十分滿意,自己作為大宋的開國元勛,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趙普更是給自己這個妹夫鋪平了晉升之路。在趙普關照下,侯仁寶改任太常博士,在家鄉洛陽為官,不久又升任西京洛陽一把手。
趙普罷相,盧多遜逮著了一個機會,把侯仁寶也給踢出了中央,貶到邕州(今廣西南寧)。現在的南寧是個經濟繁榮的大都市,不過在當時,那可是個蠻荒之地,瘴氣橫流,生活條件很惡劣。
趙普心中再有氣,架不住盧多遜人紅勢大,自己現在遠離中央,成了地方基層干部,屁都不香了,只能忍著。
侯仁寶到了邕州后,發現州中右江江邊長有毒藥樹,百姓常常采摘出售,侯仁寶認為這是害人之物,就上奏朝廷,趙匡胤詔令把這些樹全部砍光。
作為一個嬌生慣養的富二代,在邕州,侯仁寶無一日不想著調回洛陽老家。按照慣例,大宋地方官員的任期一般以三年為主,然而,在盧多遜的壓制下,侯仁寶在邕州一呆就是九年,始終得不到征調,這已經嚴重背離了國家政治軌道。
老話說得好:“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盧多遜如此的小肚雞腸,這已經不是一個宰相該有的心胸,也為自己日后的倒臺埋下了隱患。
侯仁寶擔心自己會死在邕州這個偏遠蠻荒之地,就向趙普尋求幫助。太平興國四年(979),越南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丁朝,因皇位繼承問題發生了宮廷政變,年末,丁朝皇帝丁部領和皇長子丁璉同時被殺。
太平興國五年(980),在趙普策劃下,侯仁寶向宋太宗上《取交州策》,建議趁交州內亂之機攻取交州(今廣西南部與越南北部)。侯仁寶的本意是要回京面奏,再設法留在京城,從此調離邕州。
侯仁寶在奏折中寫道:“割據交州的丁部領和皇長子丁璉死了,政局混亂,吾皇可以乘機奪取交州,這是件大事,自己愿意進京當面向皇上詳細奏報。”
趙光義剛在北方取得了雁門關大捷,現在又得知南方的交州,出現了難得的戰機,大喜,立即下令各驛站用快馬將侯仁寶召回京師。
眼看侯仁寶就要回京面圣了,這時候可驚動了朝里的一個人,此人就是大宋宰相盧多遜。他三步并做兩步,急急向皇宮上書房奔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