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由于薊鎮外圍門戶大開,后金可以一次次的從這個方向入關劫掠,山海關外的縱深防御已無實際意義。
但只要這些據點存在,滿朝上下,滿朝文武,包括皇帝,大家心理上總會覺得更安全些,同時明朝已經在遼西方向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一旦放棄就成了血本無歸,要做出放棄的決定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天啟七年丁卯之役前,加強遼西方向防御這個戰略是沒問題的,具體如何加強值得商榷,但在當時的局面下,孫承宗方案必然勝出。
天啟七年丁卯之役后,遼西方向的縱深防御已無意義,但其提供的聊勝于無的心理安全感,以及前期的巨大投入也讓明朝難以做出放棄的決定。
很多人認為該放棄,韋寶來到了這個時空之后,多次設想,覺得不應該。
這不是實際不實際的問題,是心氣的問題,大明不乏潛力,便是枯朽了,也依然樹大根深,最怕的是從上到下沒有了心氣。
而且韋寶也不覺得守衛遼東,只是單純的賠錢。
遼東一方面可以增加防御縱深,提高防御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進攻的出發陣地。
自遼西走廊形成以來,它就是由東北進入中原最簡便、最安全的通道,若要阻止東北武裝力量,必堅守此地。
而鎮守這條咽喉要道的最主要關口就是山海關,因此山海關方才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
繞道蒙古也可以,但一來繞遠,二來需要跨過燕山山脈,路程很難走,后勤補給的壓力也會非常大。
燕山只有古北口、喜峰口等幾條狹窄山路,只要守住這幾個隘口,就過不去。
即便強行突破進入中原,大軍后方也面對著被掐斷后路的巨大風險。
更何況如果選擇繞路,遼西走廊一線會帶來更大的威脅,退可截后路,進可搗老巢。
所以,繞道蒙古只可劫掠,不可久居,若真要逐鹿中原,還需控制遼西走廊。
因此,作為防守一方,要阻止東北軍事力量進入中原,必須把遼西走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作為進攻一方,遼西走廊也勢在必得。
從歷史上看,不僅是明清戰爭,此后歷次有關東北的戰爭無不是圍繞著遼西走廊進行的。
二次直奉戰爭,吳佩孚直軍與張作霖奉軍圍繞著山海關、九門口一帶展開了血腥慘烈的廝殺,最后奉軍郭松齡部取得突破,直軍馮玉祥部隨即在北京嘩變,直軍慘敗,一蹶不振。
張作霖則率領奉軍大舉入關,從東北王晉級元首。
解放戰爭中,東北解放軍發動的旨在解放東北全境的遼沈戰役的第一個目標就是遼西走廊北端節點錦州。
奪取錦州,就意味著東北數十萬國一軍被全部封死在東北,無法撤入關內,減輕了華北解放軍未來有可能面臨的壓力。
日后東北解放軍入關,除少數先頭部隊為避免過早暴露己方意圖繞道內蒙外,其余主力部隊均從遼西走廊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