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性是存在于偶然性之中,社會性是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所以,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總是具有多發性,是可以重復觀察到的。
唐代何明遠的絲織廠,仙君冊的茶園,即使《太平廣記》是可信的話,也只是一種偶發的、先現的現象。
因為那時的社會經濟條件還不允許新的生產關系出現。
宋代經濟有很大發展,當時的中國,在農業、基本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許多部門,都居于世界先進水平。
韋寶覺得,單從生產力來看,宋代已經有了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物質基礎。
但是,從生產關系和社會條件來看,租佃關系、徭役賦稅和工商業等方面的封建束縛,還未見松弛,政治上的**主義和意識形態的僵硬,較唐代尤甚。
因而,只能說宋代也還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準備階段。
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應該是封建社會內部的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它具有新生事物的生命力。
它一旦產生,除非有不可抗原因,是不會中途夭折的,而是引導向新的生產方式。
因而,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應具有延續性和導向性。
韋寶不知道自己現在做的這些,算不算是真正的資本主義萌芽。
有時候韋寶甚至懷疑自己這種靠黑科技,靠金錢猛然催生出來的體系,更像是一個不健康的怪物。
相比于外部的不利環境,韋寶更加擔心的是內部。
任何經濟現象,都是一個過程,不會突然發生,也不會驀地消滅,必有它的繼承性和發展階段性。
生產力是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前提,不能用一句話回答。但歸根到底,還是要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尤其是農業生產力。
一切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一切資本的發展,按自然基礎來說,實際上都是建立在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的。
我國農業,從生產技術來說,大約宋代達于高峰。江南,這個近代中國最富庶地區的水田開發,引起綠色革命。
耕犁制造的多用途化,可鍛鑄鐵之應用于農具,早熟稻的引進以及農藝學的進步,使傳統農業達于成熟。
明清兩代,我國人口和糧食產量都增加約五倍。
農產品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投入更多的勞動力和擴大耕地面積所致,屬于量的變化。農具和耕作技術,基本上還是宋代水平。
不過,先進地區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區傳播,稻麥間作和雙季稻的種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產品種的引進和經濟作物的顯著發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這些也都有助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總之,這期間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適應人口增加而來的量的擴大,甚少質的變化。
因而還不足以突破耕織結合的、小農經營的傳統經濟結構,也不足以使農業經營利潤從封建地租中解放出來。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以單個家庭與小塊土地為基礎的小農經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無論人力資源還是土地面積都不具備擴大再生產的條件。
因此,它無法保證富余產品的穩定產出,更無力供養具有充分消費能力的民間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