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松與劉綎已死于戰場,馬林也于3個月后在開原戰死,明軍四路主將四人已失其三,僅有李如柏始終未遇敵,但在戰役之后數日即為言官彈劾。
一年半后遼事更壞,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殺以明志。
薩爾滸戰役,除李如柏軍撤走未遭慘重損失,明軍共損失兵力約45800余人,戰死將領300余人,喪失騾馬28000余匹,損失槍炮火銃20000余支,元氣大傷,后金軍的勝利,不但使其政權更趨穩固,而且從此奪取了遼東戰場的主動權。
而明軍自遭此慘敗,開始陷入被動,到天啟年間,遼陽、沈陽、廣寧等重鎮相繼失守,明朝退守遼西,完全陷入被動,局勢萬分危急。
明朝方面自此由進攻轉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轉為進攻。
從此攻守之爭就成為了大明朝談論遼東戰事的主旋律,每每外面還沒有干起來,里面的人,自己先爭個你死我活,不可開交。
后面比較出名的是熊廷弼和王化貞的攻守之爭,韋寶也略知一二。
王化貞平素不學習軍事,輕視大敵,好說大話。文武將吏的規勸一點也聽不進去,與熊廷弼尤其抵觸得厲害。他妄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會做他的內應,相信蒙古人的話,說是虎墩兔將派援兵四十萬,因此想不戰而獲全勝。一切事務如兵馬、甲仗、糧草、營壘等都放置一邊不加過問,一意說大話蒙騙朝廷。
尚書張鶴鳴很相信他,他有所請無不答應,因此熊廷弼無法實現自己固守的心愿。
廣寧有十四萬部隊,而熊廷弼的山海關上卻沒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經略這么個虛名而已。
從延綏調來的部隊不能作戰,熊廷弼請把主帥杜文煥治罪,張鶴鳴卻讓寬恕了他。
熊廷弼奏請任用佟卜年,張鶴鳴遞上奏章反對。熊廷弼奏請派遣梁之垣去朝鮮,張鶴鳴故意扣發他的餉銀。于是兩人之間相互怨恨,事事爭吵。
熊廷弼這個人也器量狹小,剛愎自用,火氣一觸即發,盛氣凌人,朝臣大多都厭惡他。
毛文龍鎮江之捷,王化貞自以為立了奇功。
熊廷弼說:“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龍發動得太早,致使敵人恨遼地的人民,把周圍四衛的軍民屠戮殆盡,使東山軍民灰心,讓朝鮮君臣膽寒,令河西軍隊喪氣,擾亂了三方并進的計劃,耽誤了聯絡朝鮮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實際上是奇禍呢。”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評化貞。
朝臣們正把鎮江一役看作大捷,聽到他的話,心中多有不服。
熊廷弼又明顯地攻擊張鶴鳴說:“我既然擔任經略,四方援軍應當聽我調遣,而鶴鳴徑自發動,不讓我知道。七月里我向兵部詢問軍隊人數,到現在兩個月了,沒有回答。我有經略之名,無其實,遼左的戰事都是張樞密和王撫臣一起辦的。”張鶴鳴這下更加惱恨他了。
到九月份,王化貞還說虎墩兔的四十萬部隊快來了,請迅速出兵。熊廷弼說:“撫臣靠著蒙古人,想不虞而收戰功。我不敢輕視敵人,不敢說能不戰而勝。”
后來蒙古軍隊終于沒來,王化貞也不敢進兵了。
熊廷弼主張防御,認為遼地人不可信用,蒙古人不可憑仗,李永芳其人不可相信,廣寧地方有很多間諜讓人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