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并不能掩沒東林黨人在這些斗爭中力圖革新朝政、反對統治集團中最反動腐朽勢力的進步作用。
由于東林黨人威脅到其他非東林黨人的利益,許多非東林黨的官員為自保也紛紛以地域為單位,以高官為領袖,結成幫派,一時朝中宣黨、浙黨、楚黨、齊黨林立,他們聯合起來打擊東林黨人。
斗爭由原來的閣部之爭和門戶之爭逐漸演變為黨派斗爭,規模進一步升級,性質更加嚴重,影響也更加惡劣,明代政爭急劇惡化,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
東林黨人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反對朝廷向工商業者收稅,并借著崇禎帝清除魏忠賢勢力的時機,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使得明末的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單一,朝廷的稅收來源更加依賴于普通的農民,再加上當時各種天災不斷,造成了大量農民破產,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導致了明末的農民大起義。
東林黨既是一起歷史事件,又是一種文化現象。
它雖然發生在晚明時期,但無論對當時還是后世都曾產生過深遠影響。
韋寶認為東林黨人缺乏治國才能,黨同伐異,他們的失敗是咎由自取,對于明朝的滅亡,東林黨負有歷史的罪責。
東林支持者抵制任何基本制度上的或財政上的改革觀點。他們認為技術性的解決辦法過去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為他們偏愛行政改革的空想,他們的運動在體制意義上可以被認為是倒退了一大步,是從張居正所采取的立場的重大退步。
東林黨人從不曾提出過救治國家的政綱,長于內爭,短于治國、治軍,他們與齊、楚、浙三黨、閹黨、與閹黨殘余的區別之處,僅在于東林誤國,而東林的對立面則害國。
“韋公子,我送一幅字給你,你可要?”孫承宗‘含情脈脈’的看著韋寶。
送字神馬的,這在大明便是要走師徒關系的明確信號!
孫承宗這是在明確向自己釋放示好信號哩。
韋寶當初向王體乾討要題字金面扇,就因為這一點,有了王體乾親筆手書的賜字,他便是王體乾的人了。
怎么辦?孫承宗想收自己,自己要不要被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