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遂派人寫信送信,當時便讓人趕往盛京城。
努爾哈赤接到了達爾岱和渾塔聯名來函,沒有怠慢,第一時間召集了手下一幫謀士人物商議。
努爾哈赤手下養了一幫漢奸文人,這些漢人大都頗有學識。
這也是努爾哈赤厲害的地方,要是靠滿人自己,現在還處于未開化,奴隸制時代的管理水平。說茹毛飲血有點夸張,但比猴子也強不出多少。大漢族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始終沒有停下過,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文明都無法比擬的。
努爾哈赤手下的漢奸之首,是鮑承先。
鮑承先,山西應縣人,后入漢軍正紅旗。清朝初年著名大臣、謀士。鮑承先原是明朝副將,萬歷年間為參將,天命六年(1622年),他投降后金,仍為副將。是清初第一位漢族丞相。
孫得功參將、寧完我、范文程、高鴻中、羅繡錦、梁正大、齊國儒、楊方興等一大堆,近百人!
努爾哈赤專門弄了個文館,也叫弘文院就是養著這幫人的。
孫得功,在明為廣寧巡撫王化貞中軍游擊,化貞倚得功為心膂,后叛明投金,入漢軍旗。
寧完我字公甫,遼陽人,后金天命年間,投降努爾哈赤,隸漢軍正紅旗。久預機務,遇事敢言。歷任內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兼太子太傅。
高鴻中是明清之際遼東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于廣寧歸清,授游擊世職,駐防遼河沿岸。天聰初與范文程等應召入文館,贊畫機要,為太宗重要謀士。承政,曾建議以滿漢舊人為正印,以新降漢官為佐貳。
羅繡錦,遼陽人,隸依徹滿洲漢軍鑲藍旗。以諸生來歸。天聰五年,與馬鳴佩同授工部啟心郎。六年,上以大凌河新附人眾,計國中無問官民,計口儲糧,有馀悉輸官,視市值記籍,徐為之償;有馀糧不輸者,許家人告發。繡錦、鳴佩疏言:“民有馀糧,孰肯輸之官?縱令首告,有仇則訐,無仇則隱,所得必少。且民不敢以糧入市,新人糧不足及舊人之無糧者,皆無所於糴。不若出令,無問滿、漢、蒙古官生軍民,人輸糧一斗。有糧者固易辦,無糧者人出銀二三錢,糴以輸官,亦無大損;其有馀糧原輸官者,獎以升賞:此兩便之術也。”
楊方興字浡然,漢軍鑲白旗人,清初大臣。初為廣寧諸生。天命七年,太祖取廣寧,方興來歸。試中舉人,授牛錄額真銜,擢內秘書院學士。性嗜酒,嘗醉后犯蹕,論死,上貰之,命斷酒。
這幫人都是為大金國(滿清),費盡心血,立下大功的人啊,但是有意思的是,后來居然上了乾隆讓人編寫的《貳臣傳》。
《貳臣傳》是乾隆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式提出編纂的。《貳臣傳》分甲乙兩編,附錄于《清史列傳》卷78、79兩卷中,共收錄了明末清初在明清兩朝為官的人物120余人。
在經歷了清初的動蕩之后,到了乾隆時期,滿清政權已經建立百年,其統治已經非常鞏固。在這種情況下,乾隆帝為了進一步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瓦解民族意識,達成統一思想,在大力表彰忠臣(即在明末清初因抗清遇難的明朝官員)的同時,下令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在詔令國史館修編《明季貳臣傳》時,乾隆帝已經明白無誤地把對“大清”有赫赫功勛的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一批人打入另冊,其意在于“崇獎忠貞”,“風勵臣節”,詔曰:“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疇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俊、黨崇雅等,在明俱曾躋顯鐵,入本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