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伙洋人傳教士在知道這間酒樓是韋寶的之后,更是對韋寶的實力佩服不已,因為韋寶看上去,是如此的年輕。
“韋寶先生,不介意我問你的家世吧?先生家一定非常有錢。”金尼閣試探道。
韋寶微微一笑,“我父母親都是遼西的普通農戶,就在去年冬天,我全家人差點出外逃荒。”
傳教士們聞言,都驚奇不已。
韋寶見大家不相信,遂簡單的講述了自己的發跡經過。
吳雪霞輕聲道:“還不是靠了劫持了我家的一車上等皮毛嗎?”
“糾正一下,不是你家的,是建奴的!而且,我不是劫持,是真金白銀買來的。”韋寶笑道。
“哼,真金白銀買來的?你剛才自己都說了,你全家都差點被逼的出外逃荒了,試問,你們家既然都有銀子買一車上等皮草,少說得有四五萬兩紋銀吧?都這么有銀子了,還犯得著出外逃荒嗎?”吳雪霞一下子就戳破了韋寶的謊言。
韋寶暗嘆謊言到底是沒有持久的道理,很顯然,吳雪霞問到了點子上。
“到了買皮草的時候,我已經做生意做了一段時間了!而且,誰告訴你,我一定要一次性付清所有買皮草的錢?我不能分批付嗎?”韋寶嘴硬道。
“別說了,不用解釋。”吳雪霞不想再聽了,一副她全都明白的表情瞟了眼韋寶。
韋寶正好也懶得解釋。
在韋寶說過了自己的經歷之后,一幫洋人傳教士和韋寶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隨同而來的欽天監官員李祖白也對韋寶大加贊賞,直說韋寶的經歷簡直是聞所未聞,堪稱大明商界傳奇人物!
傳教士們也互相介紹自己的經歷。
金尼閣原名尼古拉·特里戈,1577年3月3日生于今法國的杜埃城,位于佛蘭德斯境內。金尼閣生活的時代處在西班牙統治下。1615年,金尼閣在德意志的奧格斯堡出版他翻譯并增寫的利瑪竇中國札記《基督教遠征中國史》時,在封面上就明確自署“比利時人”。
金尼閣的故鄉杜埃在其去世半個多世紀后被法國征服并劃入法國版圖,因而金尼閣被看作法國人。
由于他和利瑪竇開啟了以拉丁文為中文注音的先河,到了韋寶穿越而來的后世仍被傳為美譽。金尼閣有一個宏大的愿望,便是帶著人將他搜羅的,現在西方科學最為先進的“西書七千部”介紹給中國知識界的計劃,不單是介紹,還得翻譯,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工程,必須得到大明政府的支持。
“這個事情,我支持了!不管你們要花多少銀子。”韋寶道:“銀子還是小事,我覺得,你們主要沒有這么多有學問的傳教士,必須要懂洋文和漢語,平均一人一年兩本書,要想在十年之內完成這么龐大的計劃,也至少需要五百人左右吧?”
“是的,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金尼閣點頭道:“不過,我們這里有三十多人,我還能聯絡一部分傳教士過來,能湊集百人,若是有韋寶先生你的支持,不考慮資金的情況下,又幾百個漢人跟著我們學習,兩年之內,他們就能同我們的水平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