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亦在朝鮮引起恐慌,后來言官宋一韓等彈劾李成梁圖謀世守朝鮮,明神宗也不予批準,這場風波總算有驚無險地過去了,但這些不快使得光海君對明朝懷有深深的戒心。
光海君年間雖然與日本展開貿易,卻要關閉同明朝遼東方面的中江開市,此事被明朝遼東都司阻止,造成了遼東方面與朝鮮的矛盾。
鎮江游擊丘坦更是多次指責朝鮮懷有異圖,惹出許多麻煩,一直持續到明朝征兵助剿的前夕,都是因為光海君要關閉互市引發的。
此外,光海君年間明朝七次遣使東來,其中五次都要朝鮮賄賂數萬兩白銀,因此接待明使成為朝鮮的沉重負擔。
萬歷四十六年(1618),明朝要求朝鮮出兵助剿努爾哈赤。
光海君本來就對明朝不滿,他一方面深知朝鮮國力羸弱,另一方面也預料明朝難以成功,所以不想出兵。
但備邊司諸臣都認為出兵是朝鮮作為屬國所應盡的義務,宣稱“與其得罪于天朝,寧得罪于圣明”。
光海君拗不過上國明朝與本國諸臣的壓力,同意派姜弘立領兵一萬援助明朝,他還叮囑姜弘立切勿對明朝將領百依百順,要見機行事。
結果在萬歷四十七年(1619)三月的深河之戰中,朝鮮軍全軍覆沒,姜弘立投降。
據修《光海君日記》的史官稱,光海君暗中要求姜弘立不戰而降,同時將出兵的消息泄露給來會寧交易的女真商人,又派女真語翻譯河瑞國面見努爾哈赤表達誠意。所以有些學者認為姜弘立投降是早已預定的奉旨行事。
但另有學者認為《光海君日記》中的記載是仁祖朝史官對光海君的誣蔑,光海君并無要求姜弘立不戰而降的密旨。
深河之戰后,明神宗下賜朝鮮1萬兩白銀以示慰問。
但在明朝尤其是遼東地區,則盛傳姜弘立之降是由于朝鮮早已私通后金。
在此情況下,明朝翰林院檢討徐光啟上疏稱“鮮、奴之交已合”,主張明廷派遣大員監國朝鮮,防止朝鮮落入后金手中。
隨后云南道御史張至發也提出類似主張。
光海君聽說后,連忙起用被禁錮的西人官員李廷龜為辯誣使,因為他曾在宣祖朝辯誣丁應泰事件時表現出色。
同時,他大張旗鼓地宣傳深河之戰時戰死的宣川府使金應河,表彰他的英勇事跡,并命令在明將往來處修建金應河祠堂,還讓百官撰寫紀念詩歌,編成《忠烈錄》,使其流傳到明朝,以此來轉移明朝人對姜弘立投降的注意力,化解明朝對朝鮮的疑慮。
明廷中雖然大部分人對徐光啟等的監國朝鮮之議不以為然,但仍擔心朝鮮與后金勾結,并希望朝鮮能發揮對后金的牽制作用。
萬歷四十七年(1619)八月,明朝遼東都司派差官袁見龍來到朝鮮,發下了明廷賞賜的1萬兩銀子,并詢問朝鮮有無里通后金,然后又要求發兵助明。
光海君謝絕征兵要求,此后他反而多次遣使明朝告急,要求明朝保護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