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元年(1628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海盜鄭芝龍由廈門攻銅山,文燦招撫芝龍并任命其為海防游擊征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成功,徹底平定了東南沿海的海盜。
平倭有功為楊嗣昌所薦,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托,崇禎仍委以大任。
崇禎十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
后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初期此舉頗見成效。
文燦督主軍務后,明軍連打勝仗,農民起義陷入低潮,羅汝才亦在其中。
崇禎十一年五月,文燦仍行前策招撫張獻忠、劉國能投降,而張獻忠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萬于谷城,伺機而動。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再起,勢如破竹,熊文燦因此次撫局失敗而被捕入獄,次年被斬。
尸首運回瀘州與其妻楊氏合墓葬于瀘縣兆雅鎮新溪場下沿長江北岸刑家村薄刀嶺。
敘永的東城北郊,有一道紅土山嶺由紅崖山延伸而來,呈東西向走,自上而下直插永寧河心。山嶺上從頭至尾均勻排列有五個小丘,極顯端莊穩重。
自明代崇禎十四年以來,人們就叫它挖斷山,而原來的山名卻已無人知曉了。
以堪輿學的觀點來看這條山嶺,它實在是世上少有的風水寶地。它頭枕巍巍紫霞峰,腳踏泱泱永寧河;正面遙遙相對著九龍山和石虎嶺,氣勢恢宏,形成龍蟠虎踞之勢;背面是綿延數十華里的紫霞三十六峰,蒼山翠柏,山靈水秀;右邊的遠處有鳳凰山橫亙天際,似鳳鳴九霄;左邊有從東南流來的儒河與西南流來的界首江,合流于啟鳳寺,清清的河水穿過閭閻仆地的永寧雙城,在山腳下懶懶的轉一個灣,蜿蜒向北流去;左手邊的帽金山和右手邊的三家坪山,仿佛椅子上的扶手峙立兩側,而挖斷山則像穩坐在太師椅上的尊者,氣度雍容。
嶺上的五個小丘,樹木蔥蘢,生機勃勃。若在雷雨初霽之時或久陰放晴之際,嶺子山云霧縹緲,宛如神山仙境。
據懂風水的行家說,這里是埋葬先人的佳城佛地。
元朝末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把大半個中國人攪的天翻地覆,兵禍連年,江西一帶尤為慘烈。
因此有江西的熊姓族人共十八宗支,為躲避戰亂,集體流亡四川,分別在瀘縣、隆昌、榮昌、南充、雅安、嘉定、永寧等處入籍。
到永寧入籍的這支熊姓人家,在安頓下來之后,便在東城買地造房,經營商業,繁衍子孫,日子也過得平平常常。
當他家得知挖斷山有塊風水寶地之后,便請來高明的陰陽先生,帶著羅盤去山上測定幾處壽冢的穴位,用高價買下,把它作為世代瘞埋先人的熊氏墓地。幾十年過去,原本以經商為第一要務的熊家,居然也開始注重子弟讀書習文的教育。他家聘請了地方上最有學問的老師,為熊氏子弟傳業授課。在正德至萬歷的一百年間,熊家先后出了好幾個秀才、貢生,因此熊家在地方上也算是書香門第了。萬歷三十五年,天資慧敏的熊文燦在北京殿試高中進士。
這對于熊家及鄉梓都是一樁大喜事。
進士是當官的資格證,是官場第一臺階,有才華有能力有機遇的進士往后可做到封疆大吏的督、撫或內閣的尚書、宰相。
熊文燦中了進士不久,便詔授黃州推官,再后又調任禮部主事、山西左參政、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等職。
萬歷四十二年冬,奉詔出任福建左布政使,他特意繞道回鄉,大有衣錦還鄉、光宗耀祖之意。
回到敘永,恰逢城中新建的蓬萊橋竣工,應郡守周匡世之請,欣然撰寫了《建蓬萊橋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