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欽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羨慕。
如漢武帝時的名臣倪寬,任左內史時,收稅看百姓的情形而決定時間的急緩,所以許多稅常常拖著。有一次,軍隊要出征,國家急需錢糧,而倪寬由于稅收得不足,法當免職。
治下百姓一聽說這個消息,惟恐失去這位好父母官,不約而同一起來交糧食。大家族用牛車拉,小家庭則挑擔來,前腳接著后腳,隊伍如長龍,絡繹不絕。
最后一算,收的錢糧還以倪寬最多。當官當到這個份上,真可稱絕。
一般認為循吏的政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改善人民的經濟生活;二、教育;三、理訟。
體現“和”精神。
按照儒家傳統的“先富后教”的政治模式,那么,這三者中當以改善人民經濟生活最為重要,教育、理訟,細究之,是為前者服務的。
中國重農歷史尚焉。
循吏重農行為可窺見古代國家重農政策執行的具體過程。
從宏觀上看循吏重農行為價值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循吏是國家重農政策實施的中介過程;另一方面,循吏從其自身建功立業的愿望出發,采取了以道德政治為特點的治理措施,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而這兩方面,在一定意義上說,又都體現了儒家文化“和”的精神。
在長篇《張居正》中,作家詳細闡述了“循吏”與“清流”兩種截然不同的做官方式,其分析透徹而精辟,令我印象深刻。
張居正榮膺首輔之后,為開創“萬歷新政”,實施了“重用循吏,慎用清流”的用人方略。
那么何為循吏?何為清流?
循吏是指那些勇于任事、不避險阻、政績突出、心系朝廷,但是會在做事手段以及個人品德上有些瑕疵的官員。
清流是指那些正直忠貞、性情耿介、學問一流、道德一等,但是浮于清議、不善解決實際問題、上不能為君解憂、下不能為民謀福的官員。
循吏與清流,正如矛和盾一樣,是相對應而存在的。
在《張居正》一書中,循吏的代表是張居正本人,清流的代表是海瑞。
張居正在繼任首輔的時候,百廢待興。政府中,冗官冗員,掌權者懈怠于政務,汲汲于鉆營;國庫中,空空如也,不要說維持國用,就連京官的俸祿都沒了著落;地方上,廣西民變,用人不當,剿匪不力,形勢嚴峻。
張居正繼任首輔之后,運籌帷幄,選擇以“整頓吏治”作為開辟新政的突破口。首先,他實行京察,裁撤那些存在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玩忽職守、懷私進邪等劣跡的京官;其次,他創立“考成法”,即各項工作任務都要專人負責、限期完成,并考核完成情況作為官員升降賞罰的依據,從而根治官場敷衍塞責、拖延政務的不良風氣。
在整頓吏治之后,張居正著手“整頓財政”,開源與節流并舉,取得尤為顯著的效果。首先,他通過核實成本的方式縮減皇室支出,僅核實龍袍成本價一項就節省了六十萬兩銀子;其次,他對享有免稅權的“子粒田”每畝征收三分稅銀,僅此一項國庫每年可增加一百二十萬兩銀子;再次,他更改了全國十大稅關的管理體制,嚴查偷稅漏稅,使得每年的榷稅收入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