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韋寶覺得,魏忠賢的本事大于崇禎,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本事大于魏忠賢,所以,天啟皇帝朱由校,完爆崇禎!
人家朱由校成天躲宮里面干木匠活都完爆你一天才睡兩三個小時,渾身打滿補丁,絕對稱得上嘔心瀝血操持大明江山的崇禎,你崇禎慚不慚愧?
用英雄傳奇的眼光看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自然是不可理喻的。
但是用政治博弈的規則去看,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崇禎皇帝剛當皇帝時,一心要剪滅太監政治。
等當了兩三年皇帝,他馬上又再度恢復了太監政治。
因為崇禎終于發現,太監政治也許弊端重重,但是破壞這種制度弊端更多。
總的來說,明帝國的衰亡,并不是某個皇帝造成的,也不是某個太監造成的。
韋寶甚至都不認為黑鍋都是東林黨的,或者都是文官集團的。
一個帝國隨著年代的積累,人口自然會達到農業生產力的峰值,各種社會矛盾自然會激化,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會不斷擴張。
再加上千年罕見的天災,一持續就是半個多世紀的小冰河紀,更加激化各種矛盾。
到了這種地步,其實多少是有些無力回天的。
這就好像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大明帝國立國近三百年,在中國皇權政治的歷史上,這種壽命絕對相當于九十歲老人,如果保養的好一些,自然還可以多維持一會。
但是如果有人認為,保養的好一些,它就可以返老還童,也未免說得太神奇了。
在魏忠賢上位前,大明帝帝國內憂外患就一日重似一日,貪污**就半公開化的存在著。
在魏忠賢上位后,自然也是如此。
在魏忠賢死后,其實也還是如此。
關鍵是,不論誰執政,好像都看不到好轉的跡像。
崇禎做為皇帝,盡管是極其不情愿的,但始終是為國為民著想。
他勵精圖治,鞠躬盡瘁的想要把大廈傾倒的大明王朝重新扶正。
他是一個好皇帝但他不是一個好君主,特別是他無法正確處理與內閣之間的關系,才會有崇禎一朝五十首輔這種奇葩現象產生。
韋寶承認崇禎很有抱負,很可能也有一定的才能,因為這一世,韋寶已經見過了現在還是信王的朱由檢了,能感覺出這個內向的年輕人的骨子里的不服輸的勁頭。
但也能感覺到這朱由檢有點過于自信以至于變成了自負,從韋寶在后世知道的一點歷史也可以看出來。
朱由檢對于內閣大學士們十分不信任,對統兵大將們也不信任,因此無法形成一個固定的政府。
明末時候內憂外患,北有滿族虎視眈眈,內有李自成張獻忠想要奪權,崇禎對于這些掌握兵權的人也及其不信任,所以一會換這個一會換哪個,沒有一個明確的頭,很容易導致軍隊軍心渙散喪失戰斗力。
天啟的時候是閹黨和東林黨爭斗,到了崇禎變成了東林黨自己和自己斗,所以黨爭是導致明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崇禎能夠從頭就重用某一個人為首輔,建立一個穩定的內閣,說不定大明王朝也能熬死皇太極。
但歷史沒有如果,韋寶從來沒有認為自己能對歷史產生多大的影響,更不覺得自己能改變崇禎,他想施恩給崇禎,但沒有想過要和崇禎這種性格的人成為莫逆之交還是啥的,跟剛愎自用,自認為很有本事的人走得近,一般都是自己找死,自己作死,作死之前還得找一通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