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和的兩個女兒是:大女兒海蘭珠,俗名哈日珠拉,烏尤黛,1634年26歲嫁與皇太極,1636年被封為關雎宮宸妃,極受皇太極寵愛,是皇太極最愛的女人,無論生前死后,皇太極對其給予了極高的哀榮。
二女兒布木布泰,野史稱其大玉兒,即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崇德五宮”之一的莊妃,是清世祖順治皇帝的生母,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親祖母,輔佐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對清朝前期穩定局面有一定貢獻。
韋寶之前已經見過大玉兒,對其印象很一般,主要顏值不高,呵呵。
而性格稍微北方女人一些,說話很直接,像尖刀一樣。
韋寶不喜歡這種相處方式,人與人之間還是拐彎抹角,還是圓融一點,遮遮掩掩一點比較好。
這些科爾沁和內喀爾喀部族與林丹汗不睦,除了林丹汗霸道,對內嚴酷,對建奴疲軟,沒有什么擔當,還因為林丹汗的教派問題。
韋寶是想不通林丹汗為什么會改教,至少從一個政治人物的角度,韋寶想不通。
作為政治首腦,肯定想的是如何維護統治才對,你不是小老百姓啊。
不能想改就改,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僅憑個人喜好辦事。
政治首腦得更多的考慮民意民心。
格魯派,黃教,創建于1409年,是15世紀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過程中形成的,也是藏傳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個教派。
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之時,上層僧人不僅直接參與政治、經濟權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趨腐朽,在社會上逐漸失去民心。
針對這一情況,宗喀巴以重視戒律為號召,到處講經說法,著書立說,抨擊僧人不守戒律,積極推進西藏佛教改革。
1409年藏歷正月,他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愿**會,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傳召**會。
法會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創建起嚴守戒律的格魯派。
格魯,藏語意為善律。
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故又俗稱黃教。
黃教創建后,相繼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寺、塔爾寺、拉卜楞寺,它們與甘丹寺一起并稱為格魯派的六大寺院。
此外,黃教還創建了班禪兩個最大的活佛轉世系統。
寧瑪派,紅教,形成于公元11世紀,是藏傳佛教中最早產生的一個教派。
由于該教派吸收和保留了大量本教色彩,重視尋找和挖掘古代朗達瑪滅佛時佛教徒藏匿的經典,并認為自己弘揚的佛教,是公元8世紀吐蕃時代傳下來的,因而古舊,所以稱寧瑪。
寧瑪,藏語意為古、舊的意思。
加上該教派僧人只戴紅色僧帽,因而又稱紅教。
紅教以密宗修習為主,其思想受漢語系佛教影響,與內地撣宗“明心見性”說法相似。
林丹汗篤信藏傳佛教,一生熱衷于佛教事業,不僅推動了藏傳佛教在左翼三萬戶地區的傳播,而且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1604年,剛即位的林丹汗就從四世**派駐蒙古地方掌管教法的邁達理呼圖克圖和卓尼綽爾濟等黃教喇嘛接受了格魯派,黃教的法戒。
1617年,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到達蒙古地區,尋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為沙爾呼圖克圖的法術所折服,并封他為國師,并接受深奧密乘之灌頂,于是林丹汗由黃教改信紅教。
狹義上的紅教僅指寧瑪派,廣義上包含了薩迦派和噶舉派。
沙爾呼圖克圖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從五臺山取來元世祖時薩迦派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鑄的瑪哈噶喇金佛,又稱大黑天,為蒙元的護國神。
林丹汗在察漢浩特修建金頂白廟,將金佛供于其中。林丹汗試圖效仿忽必烈與八思巴故事,利用他與沙爾呼圖克圖之間的關系來樹立自己的權威。
然而適得其反,這加劇了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的離心,削弱了林丹汗的號召力。
信奉黃教的人明顯遠多于信奉紅教的人,這樣更改教派,不是把大部分人往外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