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進攻,一邊且戰且退。
一場大戰在廣袤的大草原上發動。
其實蒙古人防備騎兵沖擊是有一套的。
因為蒙古人自己最無敵的就是騎兵,只是因為現在不團結,四分五裂,實力被削弱了。
但是蒙古人運用騎兵,似乎是天生強大的。
蒙古軍主要作戰力量是騎兵,大約30%的沖擊型重騎兵,披鐵甲,持長矛或騎槍為主武器。
大約70%的射擊型輕騎兵,披皮甲或不披甲,持弓箭為主武器。
次要作戰力量是大量占領地征募的步兵,專業技術人員。
主要用于維持陣線,城塞圍攻。
蒙古軍的主要戰術是輕騎兵利用機動性率先對對方陣型的側翼進行密集襲擾,迫使對方退卻或進攻,打破對手的陣型,等到對手陣型開始松散出現破綻,重騎兵開始集團沖鋒,一舉擊潰對手。
顯然,這種紀律嚴明,輕重騎兵結合的軍隊是非常可怕的,在當時成吉思汗和前面兩個厲害的君主的那個年代非常難以對付。
重騎兵迫使對方結密集陣型防沖擊,但密集陣型又給輕騎兵提供了最好的靶子。
為了降低輕騎兵火力的命中率,對方又被迫分散隊形,這又給了重騎兵沖擊的機會。
但蒙古軍在戰術上也是有弱點的。
蒙古人自己清楚自己的弱點,同樣也會運用到對抗建奴鐵騎上面去。
首先他們的重騎兵在裝備上,馬匹上和作戰技巧上均不如當時的歐洲和中東的重騎兵,其次他們的步兵很弱,無法給騎兵提供有效的支持。
要擊敗一支輕重騎兵結合的軍隊,有兩個途徑。
一個是擁有更好的重騎兵和輕騎兵。
這一點專業度更高的馬穆魯克軍擁有,而以馬穆魯克為核心的阿拉伯軍就是這樣在艾因賈魯擊敗了蒙古軍。
雖然蒙古軍勞師遠征,客場作戰,但馬穆魯克兵力要少得多。
還有一個就是擁有更全面的兵種的軍隊,重騎重步輕步結合。
用射程更遠命中率更高的輕步兵壓制蒙古軍的輕騎兵,用防護較好的重步兵維持陣線,掩護輕步兵,防止蒙古重騎的沖擊。
等到蒙古軍的騎兵因為傷亡和疲憊而陣型松散的時候,己方的重騎兵發動決定性的沖擊,利用素質上的優勢,擊潰蒙古軍的核心重騎兵,從而擊潰蒙古軍。這樣的軍隊在蒙古橫掃歐亞的時候沒有,但在更早一點的時候有,就是十字軍。阿蘇夫會戰就很好地體現了重騎重步輕步結構的軍隊對重騎輕騎結構的軍隊的優勢。
事實上阿拉伯軍隊面對這樣一支多兵種結合的軍隊幾乎毫無辦法,正面會戰負多勝少。
就算是擊敗蒙古軍的馬穆魯克在英明的薩拉丁的率領下,也被鮑德溫的十字軍打得全軍覆沒,顯然蒙古軍遇到了這樣的軍隊也很難占到便宜。
從戰略上來看,地形是抑制蒙古騎兵最好的武器。
南宋就是依靠中國南方多水多山的地形抵擋了蒙古軍數十年。
依靠大海和崎嶇的地形,日本人也能在陸戰中擊敗蒙古軍,如果蒙古軍踏入多山多林的中西歐,作戰能力肯定也會大打折扣,說不定會吃敗仗。
所以蒙古軍雖然強,但就算是那個年代,也并非不可戰勝。
現在內喀爾喀部族的紀律性顯然與建奴不在一個層面上,戰馬也不如八旗鐵騎,所以他們只能依靠經驗,多使用多兵種協同作戰,增加了重步兵和輕步兵的數量。